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7章 天外飞仙 (第1/2页)
宏伟巍峨的金銮大殿,玉阶盘龙,廊壁飞凤,祥云绕顶,紫气盈光。 金瓜甲士傲然而立,气势雄壮如山,还有那高大的飞檐边迎风招展的旗帜,处处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恢宏大气,坐拥四海八荒的豪迈。 杨逸头戴梁冠,腰缠玉带,脚踏黑色官靴,一身三品绯服,大袖飘然,朗朗英姿不失儒雅,双手捧着一个镂花匣子,一步步走进金銮殿。 殿中百官早已翘首以盼,大家弹劾了近两个月,正主儿一直称病躲在杭州,那感觉就象一群配角在台上卖力地唱戏,唱来唱去,就是不见主角出场,观众感觉无趣,自己也尴尬。 现在好了,主角终于出场了,独角戏终于可以变成打戏了 主角功力深hou,这是众所周知的,否则人家怎么能成为主角呢门 要想打倒主角,得使出吃奶的劲才行,许多配角在杨逸走进金銮殿时,不禁提了提腰间的玉抱肚,抖擞起精神准备群殴。 杨逸回朝,刘清音既喜又忧,为什么喜不必细说,忧的是案头压着如山的弹劾奏章,这次该如何处置门 杨逸倒是教过她一招:凡事难决,即用拖字诀。 拖延一下,大部分事情往往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常又能给解决问题提供切入口,而且不会因仓促决定导致失误。 问题是这一招已经用过了,到现在已经拖了近两个月,她依然找不到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不忧 总不能真把这个冤家贬出朝堂吧 杨逸入殿行过礼,刘清普立即说道:杨卿,我大宋正值闹钱荒,你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寻回金银亿万,为大宋解决钱荒,改善国计民生立此大功,此功当赏。 刘太后本想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为解决问题定下一个基调,奈何大宋的官员都不是善类他们喷完真宗喷仁宗,喷过神宗喷哲宗,现在刘太后一叮妙龄女子岂在话下门 刘太后话音刚落,御使丘重岳立即出班,高举笏板,朗声驳道:太后此言差唉我华夏由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我大宋继承华夏道统,坐拥四海,德披天下,此泱泱上国礼仪之邦,岂能因小小困厄,而行强掠蛮抢之事门 杨逸身为我大宋翰林大学士,本应持身自正,行君子之道,导天下谦谦之风,此番却罔顾礼仪廉耻,恃强凌弱,为一些阿堵物,尽丧我华夏美名,损我大宋国体,因此,杨逸不但无功,理应治罪 听到阿堵物这三个字,杨逸笑了,司马光之流的君子之风重回大宋,把大宋吹得一片圣洁,可喜可贺啊 随着丘重岳第一个发难,一些御使及馆阁官员,包括给事中刘拯在内,也都纷纷出班,炮轰杨逸,而立论大致与丘重岳相同,都是弹劾他有损国体,败坏大宋圣洁而光辉的形象。 众人枪口一致,步调合拍,声若惊涛,。水漫涣,掀起了一片倒杨的巨浪。 必须得承认,他们弹劾的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一个国家,不管底下怎么去做,表面上总得保持光鲜的形象才行。 大义不存,四夷相疑,而国内刚常也易舌匕。 因此弹劾杨逸的人中,例也不全是出于私心,许多人还是对事不对人的。 杨逸遭到这样的母攻,大理寺少卿万世芳吏部郎中刘宇工部郎中韦德进奏院提举王弈翰林院承旨带夏,中书舍人林希御使罗城刘海等等,纷纷站出来为杨逸辩护。 这些都是杨逸的根系或盟友,当然,也有觉得杨逸委屈的,一些务实的不愿饿着肚子空谈清高的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双方大讲孔孟,遍搜经史子集为自己的理论抢占制高点。 蔡京作为此事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不能作壁上观,他威然出班驳道:太史公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此言何解本官的理解是,让百姓吃饭穿暖,是一切礼仪荣辱的前提。君王的制度,礼义廉耻之伦理,政令出处,都应以国家仓廪实百姓衣食足为准则: 今朝堂之上,不顾国库是否殷实,百姓衣食是否丰足,一味强调大宋是礼仪之邦,本官倒想问问诸位大臣,若是钱荒得不到解决,国用干竭,官俸难发,民生凋弊,农商之人衣食无着诸位大臣是不是仍要在此空谈礼义廉耻门 直得一提的是,终宋一代,官员和百姓都是比较注重实利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话虽然出自程颐之口,但这种观念在宋代一直没有得到普遍认司。 也没有官员拿这句话反驳蔡京,但不代表他们就被说服了,你能引用太史公的话,我就不能引用别的圣人言吗门 所谓争论,比拼的就是学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家都是饱圣贤书的人,谁愿低头认输 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气流激荡,金銮殿的梁上不用拂拭,也绝对不会留一点灰尘。 突然间,不知谁先意识到,这场争论和一个多月来的那一场场争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主角是回来了,可至今一言未发,这跟没有回来有何分别门 不行枪头不能偏了,得直指目标才行。 在他们的逼迫下,刘太后只得对杨逸问道:杨卿你可有何话要说门 杨逸早就注意到章敦苏颂李清臣许将这些人皆是神情淡然,如老僧入定,大佬风范就是不同凡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