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七章 下错注 (第1/2页)
崇祯十七年的大事怪事特别多。大事先是李自成进京,大家都以为这大明朝算是完了,哪成想转眼才一个多月的功夫,这李自成就在山海关和满清鞑子对上了,然后就是两败俱伤。北边的事情,北边的人知道的快一些,传到南边就要晚上一些了。 南京城里那些平日里闲散的官员们看到北边的朝廷不行了,觉着他们的机会来了,便立了已故福王的儿子当皇帝,却是没想到马上就遭到打击,不知从哪里出来的大船就把南京这******给抄了底,最后还要贯上一个谋逆的罪名。跟着就是一大批人倒霉,反倒是那些反应慢的得了便宜,被那股军兵给扶持上去了,继续在这南京城做事。 众人这才知道这是所谓的先皇崇祯皇帝留下来的一支力量,然后继续知道了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太子殿下又在这股力量的扶持下进京了。 忙了半天,事情从起点转了个圈,又回到起点了。众人都是神经有些紧张,实在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关键是以往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江南地界的贵人们对于京师里的消息一项都是要快过朝廷的邸报或是信使的,可是那李自成一进京,把这一切都破坏了,众人都是没了消息的来源,只能等着北边的人跑回来才能知道。 在这两件大事中,自然有的人家判断失误。原本以为那李自成进京了,这天下转瞬之间就不姓朱了,这样的话,可就要提早做好准备。世家大族,虽然和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代不同了,但也是保留了一些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的法子的。对这时局自然是要把握好的,看到哪个势力得势了,那就要赶紧过去投献,然后好弄个进身的机会。若是去的晚了,做出判断晚了,那就会吃亏,甚至自家这产业就要面临威胁。 这样的规则在历朝历代里都是不变的,在这朱家王朝的末世,自然也是不会变的。只不过最先做出选择的这些人没有想到这李自成竟然败了,而且最后竟然没了消息,反而是朱家又重新回到了这舞台上。 那些跟着那素位弘光皇帝的人都是倒了霉,但是没有人去可怜他们,这就是代价。没有靠过去的反倒是趁着这个机会大肆的吞并那些倒霉的官员的产业。 不过紧接着众人就对这太子殿下的旨意闹不明白了。先是邸报上写着新的内阁首辅是一个叫李岩的人,说是这是先皇留下来的力量,留下辅佐太子殿下的。再然后就是告知众人,三饷取消了,不收了。长江以北的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的赋税都是全免,连着南直隶的长江北岸和湖广的长江以北地区都是免了。而且还不是免一年的,而是免三年的。 这样的决定,对于江南这些大族来说,自然是觉着奇怪了。从崇祯皇帝上台开始,这赋税可就没少过,后来加的三饷可是活活的拖垮了这朱家的江山。江南地界的贵人们都是不乐意,平常的赋税不收他们的,因为他们家都有所谓的读书人,可是后来加的三饷却是有他们一份了。谁愿意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分去,何况又是用在北边,用在对付建奴和流寇身上。一分钱的好处没用到他们身上,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也因此那曾经建议崇祯皇帝加派练饷剿饷的杨都督被众人不断的弹劾。 可是现下突然之间就都不收了,虽然江南地界还要收这赋税,可是和大族们,和读书人是没有关系的。打太祖爷那时候起,读书人就是不用交地税的。难道朝廷不用在对付建奴了,不用在对付西边的流寇了。没了赋税,朝廷如何运转,官员们如何开饷钱啊。众人脑袋想的生疼,但是就是想不出来朝廷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的钱办事。 想不明白索性不想,先派人往北边去,不管怎么样,先皇留下的那一股力量绝对是强悍的,不然也不会顷刻间就把南京******给灭了。这样从五月末开始,江南各大家族倒是有不少人家陆陆续续的往北边派人。不管怎么样,这朝中的格局还是要把握住的,现下已经没了自家亲近的人,这样以后就不好办事,这时候正是往里边安插的时机。 很快就有人弄到了那李岩的底细,连带着那股扶持太子殿下的力量也渐渐的弄清楚了。原来就是投靠朝廷的小袁营的一个分支,盘踞在山东地界。这样看来,死去的崇祯皇帝确实是留了一手了。可是众人又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崇祯皇帝不用这股力量来对抗那李自成,非要等到这李自成和鞑子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来。难道他会算,知道这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就没有好事了,然后特意为太子准备好这一切。 反正一切都是模糊,只有先到了京师后才能弄明白。不过这些大族中,现下为止唯一能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就只有福建的郑家了。 郑芝豹回去和自家大哥郑芝龙什么都说了,陈政拉拢他的事倒是没说。他当时听了陈政的说法还认为是陈家捡了便宜,可是郑芝龙一听就立刻判断出这鞑子和李自成都是陈家给灭了的。郑芝豹一开始听他大哥这样一说还觉得有些突兀,可是后来一想,对啊,陈家在倭国的九州岛灭了那岛津家可不是跟玩一样吗,在南洋打那些红毛鬼不也是摧枯拉朽吗。哪里那样巧,鞑子和李自成正好打个两败俱伤。想到这里,再想一想陈政给他的那信,郑芝豹不由得后背出了一层冷汗,心道难道陈家已经把鞑子给灭了?弄不好真是这样啊,不然又怎么会取消三饷呢。 哥俩这样一分析,郑芝龙倒是果决,立刻做出了决断,让郑芝豹领着船队往北边去,跟自家那姑父的儿子说什么都听他的。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郑森都是让郑芝豹带着去了京师,这就是示好投献了。 像郑家这样知道底细的实在是没有多少个,江南地界的缙绅们还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样,慢慢的行事。他们实在是被头前两个月的变化弄怕了,因为无论是投降李自成的还是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