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却非殿之议 (第2/2页)
为紧要的,乃是稳定洛阳局势,若陛下可怜天下百姓,则请陛下励精图治,早日安定天下,还黎民朗朗乾坤。” 刘辨闻言,方有一丝安慰。是啊,为了早日平定天下,即便此刻阵痛一下,又有什么呢?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若此刻生出无谓的同情来,只会令乱世继续延续下去,到时候,死的人会更多。 刘辨本就不是太优柔寡断的人,大丈夫该狠的时候一定要狠,万不可拖泥带水。毕竟自己没有刘备那包容天下的仁德,无谓伤神去考虑哪些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 遂对卢植稽首拜道:“谢太傅教诲!” 卢植赶紧躬身逊谢。 刘辨又道:“虽如此,还需往益州、荆州、扬州等地大量购买余粮。”说完,看向座中的糜竺,令道:“子仲,万金堂中的财物任你支出,朝议散去,你便速差人联络各州大户、商人,办理购粮之事!” 糜竺赶紧应命。 刘辨又对荀彧令道:“文若,可差人往各州广布细作,引导流民往河南而来,朕必好生安置。” 荀彧亦赶紧唱诺。 又说了些有关洛阳民生的问题,众人便散去,唯有贾诩迟迟不走。刘辨明白,贾诩必有话要说。 贾诩不喜欢在人前表现,却对刘辨有一丝畏惧,于是在刘辨面前,不敢藏着掖着。 刘辨笑问道:“文和,适才众人俱各欣喜,唯有你似乎面带忧色,却为何故?” 贾诩见刘辨观察入微,心下略微一惊,却也有些高兴。刘辨虽迅速将贾诩置于心腹幕僚之中,但贾诩却也有些忐忑,毕竟自己曾效力于董卓,究竟能否得刘辨器重还未可知,刘辨既能察觉到自己不经意间露出的一丝担忧,足见其很在乎自己的意见。所以贾诩自然有几分高兴,毕竟再淡泊的人,也希望得到比人的认可,而贾诩,更是那种极爱自己的人。 收拾心情,贾诩赶紧问道:“为保证众诸侯能如期运粮到京,陛下是否准备将众诸侯继续留在洛阳?”
刘辨道:“不单是为了兵粮,就挑选兵马一事也需要些时日,朕自然要令他们在洛阳多留日子。” 贾诩道:“陛下不可!” 刘辨奇道:“何故?” 贾诩道:“陛下,诸侯久在洛阳,后方空虚,倘若刘焉、孙坚、袁术、郭太等趁势而进,岂不成为大患?” 刘辨一惊,虽然知道极有可能,仍问道:“孙坚新败,袁术刚刚逃至淮南,而郭太也是初至并州,他们手中应该也没有实力动手吧?况董卓新败,他们敢不潜身缩首乎?” 贾诩道:“陛下!诩还在董卓军中时,李文优就曾献计董卓,令并州郭太起兵攻打冀州,幽州刘虞起兵攻打北平,此外,还联系了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和淮南袁术,前者孙坚背盟而去,也是董卓之谋。” 刘辨大惊失色。 贾诩又道:“并州一带有张燕盘踞,那张燕虽被先帝招抚为平难中郎将,却本是黑山贼首,与白波军皆为黄巾余党,若其与郭太二人苟合,则冀州危矣! 刘虞素与公孙瓒有隙,早就想除公孙瓒而后快,此番定然早已出兵。 昔日刘焉闻‘益州有天子气’,故极力促成重置州牧一事,如今早在益州私造乘舆车具千乘,不臣之心已显。骠骑将军董重如今身在洛阳,汉中空虚,刘焉必趁机而取东川。 孙坚昔日征讨汝颍黄巾,于南阳、汝南搏下极大威名,鲁阳、梁东、阳人等地官员多与其有旧,如公仇称等更是其心腹,逃离南阳,孙坚必已进入豫州,只恐豫州已不复为孔胄所有矣。 袁术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天下仰望,只要其振臂一呼,四方豪杰必汹汹而蚁聚。且淮南富庶,人口众多,正是养兵之所;又近丹阳,民风彪悍,极易训练精兵。目下,只恐袁术根基已稳。袁术曾与何进合谋,与陛下早成死敌,此番岂能不趁势扩充地盘? 荆州之地崇尚文事,刘表号曰‘八俊’,收揽荆州人心极易,此刻,荆襄九郡只恐已大半落于其手中。幸在此人态度还不太明朗。” 能对刘辨构成威胁的几大势力,都被贾诩一口气剖析了一番,刘辨早已惊得站起身来,贾诩之言绝非耸人听闻,局势完全有可能朝最坏的方向发展。刘辨遂急问道:“文和既能洞悉忧患,可有良策教朕?” 不知贾诩是否有良策道出,请继续关注明日更新。 (第五十一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