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0章 历史把我吞噬了 (第2/3页)
大厦也能在风雨中傲然屹立,诣的是,自只的思想越,众个时代,自只的灵魂也州咒一天生的贵族,所以这个。时代的贵族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想法,而自己也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时代的贵族。 一句话,权力和利益是有限的,君王和贵族们对权力和利益的渴望却是无限的,这个矛盾不可调和,解决的办法只有屠杀。从古至今,莫不如是。 自己的策略已经开始实施,箭已经射了出毒,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宗室、外戚和军功贵族们已经联手,夺取权力和利益的战车已经跑了起来,他们的目的地在哪?分封制。唯有分封制才能让他们在统一后的中土获得最大的权力和利益。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看看春秋战国六百年的战争,看看帝国崩溃后的五年后战国时代,看看汉初的七国之乱,这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分封制代表着战乱,代表着中土将再一次陷入灾难。 这不是自己的初衷,更不是自己的本意,但战车已经飞驰起来,自己不过是这驾战车上的甲士之一,无力让战车改道,更无力阻止战车冲向目的地。如果自己强行阻止,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杀死,然后被抛出战车。这时候战车如果停下来,战车上的所有甲士都将难逃一死,即使没有被秦王政诛杀,也将给始皇帝和帝国一起陪葬。 面对贵族们的进攻,秦王政肯定要反击,内部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内部的战争先就会阻碍大秦统一的步伐,大秦统一的进程将被延迟,但这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无足轻重,自己的当务之急是保住头上的脑袋,保住这驾飞驰的“战车”因为自己是这驾战车的“御戎”是率领贵族们向秦王政进攻的“旗手”秦王政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自己。 这就是“无知”的弈价。 老太后同样错误地理解了自己。 自己的身份过于特殊,老太后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正在谋划篡国大计,但老太后没有阻止,这一切都在她的谋划之中,她甚至可能以为这都是她的谋划生了作用。 事实证明,秦王政不是她所需要的大王。这和秦王政诛杀她的亲人没有关系,这不是重点所在,重点是秦王政要集中王权,为此他要打击所有贵族,抢夺所有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这是老太后和所有贵族都不能容忍的事。过去宣太后不能容忍,现在她同样不能容忍,她认为这将把大秦推向败亡的深渊。 选择秦王政是她的错误,但自己篡国更是十恶不赦,然而,她现在只有让这对兄弟自相残杀,否则她的布局就无法实现,而她布局的核心就是立后立储,就是为未来的大秦确立一位君主,一位在她看来可以确保大秦国作持久延续的君主。 所以,在自己离开咸阳之前小老太后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她在警告自己,局势的展必定是兄弟相残,这是她的布局,就像当年秦王政和长安君兄弟相残一样,目的都是一个,确保外戚贵族的利益,或者也可以说,是确保整个大秦贵族的利益,因为在楚系这个利益集团里,不仅仅只有外戚贵族,还有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士卿贵族。 楚系本来就非常庞大,但它和自己联手后,其势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它能够扶植自己,同样也可以消灭自己,不过消灭自己不符合楚系的利益需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从王国的利益考虑,楚系重建与老秦人的信任非常重要,这种信任可以帮助大秦统一中土,从而给贵族们带来惊人的权力和财富。所以,只要自己答应了老太后,只要自己信守诺言,与楚系联手逼迫秦王政立楚国公主后,立公子扶苏为储,那么在兄弟相残的时侯,楚系将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将来秦王政不在了,楚国公主为太后,扶苏为大王,自己和老秦人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老太后说得很清楚了。大秦统一,肯定要分封,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君王和贵族们会相互妥协,共享权力和财富,自己和老秦人绝不会吃亏。 权衡一下,篡国的风险有多大?先楚系就不会答应,自己某国了,楚系还有生存的空间?楚系势必在自己与秦王政斗得两败俱伤的时侯,帮秦王政砍了自己。老太后一再说,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其实就是指中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土统一需要老秦人的武力,而自己代表着老秦人,所以对于楚系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办法是结盟自己。打倒秦王政,控制未来王国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权。将来中土统一了,分封诸侯了,自己也可以做个诸侯王。既然将来自己能做个诸侯王。那今日还有必要篡国吗? 老太后的话很实在,算是掏心窝子的话了。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自己根本没有选择。 那么,如果自己没有来到这个时代,历史的真相又如何?昌平君熊启被赶出咸阳后,楚系是不是就此衰败?不会,楚系即使遭受了挫折,但根基深厚,它的生存策略会不断调整,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历史上的魄状做了将近二十年的承相,他的背后肯定是楚系力量,否则他也不会被历史彻底湮没。在大秦的历史上,凡楚系人物和他们所做的事情不是被刻意淡化就是被彻底抹除,从这一点可以推测魄状应该是楚系在帝国时代的中坚人物。 帝国诞生之初,王绾曾力主实施分封和郡县并行制。当时魄状是右承相,王绾是左承相,做为左承相的老秦人王绾既然提议分封,那么第一承相魄状是什么意见?历史记载李斯极力反对分封,李斯当时是廷尉卿,是法家大臣的代表,是新兴官僚阶层的代表。那么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朝堂上的争论应该非常激烈,旧贵族和新兴官僚阶层肯定有一番“厮杀”再由此推测,魄状应该和王绾一样,都是坚持分封,由此可以看到,楚系和老秦人那时已经属于同一阵营,都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