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重生为吕雉之后_第一百三十一章 找赵佗谈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一章 找赵佗谈谈 (第1/2页)

    “刺史这条,我记下了,随后会与大家相商,有宗族昆弟愿去做刺史的,都派出去。

    趁着本次上计,由萧何督着,让上计使们群策群力,拟个刺史问事的章程,回头颁布下去,往后都照章办事,逐条察巡郡县。”

    这是刘季的釜底抽薪之策,上计使本就来自全国各郡,自然通晓平日里地方政务藏污纳垢之所在,逼着他们写巡察方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向无敌。

    “别人不好说,肥儿肯定第一个愿意去,”

    吕雉笑道,

    “在西北历练了半年多,我看得出,他是个堪大用的。

    加之他身份尊贵,是大皇子,陛下不妨将最难啃的硬骨头派给他。”

    刘季抚须,眼光不由自主地望向立于卧榻左侧的那座蟠龙托座鬆漆彩绘屏风。

    只有常出入禁中的几位股肱之臣才知道,那屏风冲向御榻的一面,日夜悬着一副巨大的绢制地图,上面以朱笔着重勾勒着几大诸侯国的疆域。

    烛火闪耀之下,一道道细细暗红的曲折线条,映出晦暗的光,似在帝国心尖上以利刃刻出的血痕,令榻上之人坐卧不宁,如芒在背。

    ***

    皇帝的削藩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了,吕雉暗暗叫苦,如此昭然若揭,真的不怕将本不想反的异姓王也逼反吗?

    “让他先从何处巡起呢?”

    刘季审视着地图,自言自语道,“还是自齐地始吧。”

    屹立于东方各异姓王国中的齐地实在太重要了,犹如中流砥柱,看似被诸侯国团团包围,关键时刻,又可四面出击。

    “若陛下不放心肥儿年轻,可以派个人帮他一把。”吕雉见他踟躇犹豫,便提醒道。

    “唔,那就派曹参去吧,你看如何?”

    关于佐助的人选,刘季早打定了主意,那便是当初襄助韩信管理齐地多年的副将曹参。

    在皇帝原本的计划中,倘若刘肥今夜没有推辞齐王之封,那么,曹参便会走马上任,成为齐国的丞相。

    刘肥毕竟年轻,缺乏治理经验,派曹参出任齐相,实际便是把齐地富饶的七十余城托付给了沉稳内敛的曹参。

    此举,既是对曹参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考察。

    曹参,是沛县功臣元老班子中无可取代的重臣,他出生入死,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可谓战功赫赫。

    更可贵的是,当初他暗中奉刘季的指示,早早投入韩信麾下,并博得了他的信任,在齐王韩信不可一世地外出征伐之时,替他镇戍齐国。

    垓下之战后,刘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其为楚王,这冒险之举的成功,还要多亏曹参稳稳居于临淄,守住了齐国大权,才没让汉军阵营的后方起火。

    尽管功勋卓著,但吕雉心知,刘季对曹参的信任,远超过萧何,绝非因曹参平素显露的忠诚比萧何更多,只是在刘季的考量下,曹参并没有夺天下之才,只有治天下之能。

    ***

    在历史上,萧何死后,曹参名正言顺地成为大汉相国,他完全继承萧何的治国方针,清静无为,举事无所变更,以至于民间传下了“萧规曹随”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凡事一成不变。

    由此可见,曹参之才,其实并不在萧何之下啊,吕雉感慨。

    刘季的猜忌,向来与被疑之人的德行操守无关,却与他们的才干有关。

    飞鸟尽,良弓藏,萧何在八年战事中毫无保留地展露了惊世奇才,才使入汉之后的他如履薄冰,被皇帝防得滴水不漏,时不时需自污以自保;

    而曹参,自始至终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可被皇帝轻松驾驭的温厚质朴之人,后来不单安安稳稳地做了相国,还得了善终。

    吕雉颔首笑道,

    “曹参好啊,齐地好儒,又有田氏大族错综复杂的势力,绝非一般人可等闲治之的。

    曹参以前便有治理齐地的经验,这次同去,让他给当地官员们指个方向,肥儿也能如虎添翼。”

    除此之外,让他远离洛阳,避开萧何的锋芒,正是两下安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