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廿七章 过河!过河!过河! (第1/2页)
雄阔海,绰号紫面天王,隋唐第四条好汉。 这是说唐里的人物,在郑言庆的印象中,隋书也好,资治通鉴也罢,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也许,这根本就是个虚幻的人物。 郑言庆一直认为,雄阔海的形象,很可能是源自于某位在太行山造反的山大王。 小说里说,雄阔海身高一丈,腰大数围,铁面胡须,面膛发紫,虎头环眼,声如巨雷。善使两柄板斧,重达一百六十斤,两臂有万斤力气……慢着,雄大海使斧头这件事,貌似还是他想出来的注意。而且他那两柄斧头,差不多两百斤上下,比小说里雄阔海的斧头重许多。 除此之外,眼前的雄大海,几乎和小说里的雄阔海,一模一样。 身高嘛,差不多快一丈,体重近三百斤。所以,这腰围……还是别提了。胡须现在还没有长出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你让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人长一脸络腮胡子,好像也不太可能。 虎头环眼,面膛发紫,声如巨雷! 郑言庆懵了! 说实话,他可从没有认为,自己穿越的是说唐世界,更不会把雄大海和雄阔海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 可问题是,这一幕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联想早年的事情,雄大锤曾动议,想要离开洛阳,迁往太原。汉王杨谅造反之后,太原城破。如果出现那种状况,雄大锤还可能存活吗?而失去了家人的雄大海,却很有可能,变成雄阔海。 在小说中,雄阔海也正是在太行山一带活动……雄阔海被郑言庆盯的发毛,心里面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大哥,你要是不喜欢这个名字,那我还是叫雄大海好了!” 郑言庆蓦地笑了,连连摇头。 前世时的宦海沉浮,让他养成处变不惊的秉姓。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为官者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言庆曾遇到过许多名人,从贞观名臣的房玄龄杜如晦,到徐世绩,乃至于宇文成都,他从未表露过什么惊奇之色。惟独雄阔海不一样,他在自己身边生活了近七年,而言庆竟然不知道,他是雄阔海。大黑子大黑子叫了那么久,突然间变成了鼎鼎大名的紫面天王,这感情上的确不太能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原因,郑言庆才出现了短暂的失态……“大黑子!” “恩?” “答应我一件事,以后别靠城门太近!” 小说里,雄阔海是力托千斤闸而死,死得很凄惨,最后连一具全尸也没有落着。 郑言庆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不仅仅是让雄阔海莫名其妙,沈光和谢科等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过,雄阔海还是憨声应道:“大哥,我记下你的吩咐了!” 言庆又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神经病,小说里的事情,哪能当真?再说了,雄阔海跟着他,也不可能再去托千斤闸。看着雄阔海一脸憨厚的笑容,郑言庆点点头,拉着雄阔海,在他身旁坐下来。 原本并不存在的雄阔海,出现了! 那么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人物,出现在他面前呢? 郑言庆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期待。不晓得那传说中的隋唐十八条好汉,会有几个人出现呢? ***大业八年,亦即公元612年,三月十四。 中原已经是在一片鸟语花香中,春风吹绿江南,那桃花杏花,正姹紫嫣红的绽放出动人之色。 然而,辽水东西两岸,朔风依旧刚强。 一场惨烈的厮杀,就在这辽水两岸,拉开了序幕……按照早先的计划,隋军挺进辽水西岸之后,就需要立刻渡河而战。高句丽的兵马,也屯聚在东岸,准备和隋军决一死战。然后,由于事先未能精确计算,工部尚书宇文恺在制造浮桥的时候,出现了巨大偏差。以至于当浮桥铺设妥当之后,竟仍距离东岸,有数丈之远。 隋军无法渡河,只能一小股一小股的扑向东岸。 这就使得高句丽占居了人数上的优势,连番出击,将过河的隋军,消灭在辽水东岸。 河水,被鲜血染红。高句丽人的狂笑和嘲讽声,传到了辽水西岸。而主持战事的人,正是麦子仲的祖父,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已年过五旬的麦铁杖,依然形如烈火,暴烈无比。 耳听高句丽人的嘲讽,眼睁睁的看着麾下儿郎惨死于高句丽人的屠刀之下,麦铁杖暴跳如雷。 “三军儿郎,随我过河,过河,过河!” 麦铁杖厉声呼喊,手中长刀遥指辽水对岸:“大丈夫姓命自有所在,焉能卧死儿女手中乎?” 其含义,几乎与那句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还的道理相同。 一时间,麾下儿郎呼喊奔走,一个个从浮桥上纵身跃入水中,涉水扑向河岸。 “父亲,您身为三军司令,焉能轻易涉险?” 麦铁杖的长子麦孟才,一把抓住了脱下重甲,准备冲出去的麦铁杖,“如若冲锋陷阵,孩儿愿为先锋,请父亲为孩儿观战。” “你武艺不纯,难当重任。” 众人面前,麦铁杖丝毫没有给麦孟才留半点脸面,他大笑道:“阿奴当被浅色荒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