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七章 窦夫人求医 (第2/3页)
行动。 但在洛水河畔,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郑言庆带着毛小念和沈光,牵着四眼和细腰,施施然,出门而去。 由于被杨广下诏幽居巩县,言庆的活动范围并不广,只能在巩县治下周遭。然则巩县周遭,却有无数好去处。东面有霍山,北面是洛水,更有北魏石窟,和无数处风景如画的景致。 正逢管城县令房玄龄前往偃师,途径巩县。 郑言庆当然要好生招待一番,与房玄龄相约,在嵩阴相聚。 嵩阴,位于中岳嵩山北麓,少室山峻极峰西侧。北魏孝文帝时,京兆王元太兴就埋葬于这里,故而俗称墓坡。受嵩山大断层的影响,峰南壁立千仞,峰北坡度舒缓。 南侧是峰峦突兀峻峭,象形奇石栩栩如生。 而北坡则是林木交枝接叶,松柏共翠遮天蔽日。 整个嵩阴地区,皆是山高奇峻景致。飞瀑池潭四布,林茂草密,花美水秀,云缭雾绕,气象万千。 郑言庆抵达嵩阴时,房玄龄已等候多时。 随同房玄龄一同前来的,还有徐世绩。只不过徐世绩现在已不再是管城兵曹的职务,经房乔提拔,荣升县尉之职,执掌管城兵马。比之一年前与郑言庆在巩县相会时,徐世绩增添了几分沉稳老辣之气。他扶剑而立,周身散发出淡淡杀气,颇有几分后世军神的威严气度。 当郑言庆带着人,在高句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时候,徐世绩也没有消停。 随着隋军连番溃败,河洛地区的盗匪更加猖狂。 首先,是瓦岗贼开始向荥阳方向袭扰,而管城周遭,也时常出现小股山贼。徐世绩在过往一年中,剿灭十余股山贼盗匪,同时是功劳显赫。以至于连荥阳郡留守也开始关注徐世绩,但因为徐世绩的年纪不够,担当一县县尉已经是破格提拔,再想升迁,就变得有些困难。 乱世之时,十岁将军不足为怪。 可是在治世,想要升迁,就要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大隋江山,虽则出现混乱局面,但总体而言,还是治世。 至少隋室的国力尚存,盗匪虽多,气候未成,所以徐世绩也只能,默默等待。好在徐世绩的年纪并不大,今年堪堪十九。以十九岁之龄,而担当一县县尉,在大隋治下,可谓不多。 毕竟似宇文成都二十四岁即为杂号将军;裴行俨十八岁出任虎贲郎的情况,只是极个别现象。宇文成都也好,裴行俨也罢,都有极深厚的背景,加之是在军中,升迁本来就比在地方来的快。好似军中,一场大战就可能会提升一级。但在地方,也许要几年,才能获得机会。 对此,徐世绩已心满意足。 “言庆,一载不见,你这名头可是越发响亮。 原以为你文采出众,不成想却是文武双全。高句丽一战,声名鹊起,连管城都晓得你郑无敌的名头。” 房玄龄拉着郑言庆的手臂,又比划了一下两人的个头。 不由得发出感叹:“当年我与你初次相见,你只到我胸前。一晃数载光阴,昔日鹅公子,业已长大成人,竟和我一般高低。看到你与世绩,我才知自己已老,当真是老了,老了啊……” 房玄龄不过三十多岁,竟发出这等感慨。 不过郑言庆倒不觉得奇怪,这做官的辛苦,他又怎能不知? 当下笑道:“房大哥也敢自言老迈?尝听人说,伯父尚不言老,如若被他听见,岂不是又要感慨万千?莫言老,莫言老……房大哥你正是好年华,日后鹏程万里,岂能轻言‘老’字?” 是啊,你房玄龄的辉煌,还没有开始呢! 徐世绩一旁闻听,也笑着连连点头。 房玄龄笑骂道:“你这小子,总是生了一张好嘴。我爹每次写信给我,总是要夸赞你一番。 对了,这次怎么如此冲动,搞出好大事情,连那功劳也不要了? 此番前来,崔老爷子还嘱托我路过巩县时,要探望你一下。他说,若有什么为难处,但与他说。” 房玄龄口中的‘崔老爷子’,自然是指管城崔氏族长,崔至仁。 崔至仁与长孙晟有过命交情,郑言庆在高句丽,还救下了他的孙子,崔善福。故而他才会有此言论。只是郑言庆身在郑家,他也着实不好随便插手。对于这一点,郑言庆心知肚明。 “还请房大哥见崔老爷子,代为问好。” 言庆笑呵呵寒暄,几人坐下来后,他好奇问道:“不过,这‘郑无敌’之名,又是从何而来?” 徐世绩笑道:“言庆,看起来你这些日子,确是闭门思过啊。 你‘郑无敌’的名头,如今在洛阳可是响亮的很。你在高句丽行奇兵东征西讨,打得高句丽人狼狈不堪。梁水一战,你单人独骑,突入高句丽军中,斩将夺旗,更生擒高建武……‘无敌’二字,确是当得。” 郑言庆突然反应过来,杨玄感为何会来找他。 这其中,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名’,更多的是因为他在高句丽,创下的偌大名声吧。 他沉吟片刻,轻声道:“以后,怕是再也没有‘郑无敌’之名。” 房玄龄愕然问道:“这是为何?” “我和郑家,已决裂了!” 他轻声道:“过些时日,我可能要恢复祖姓。郑家意欲将我和祖父开革出郑家,我祖父的祖上,原本姓李,但后来从母姓,而改为郑姓。既然郑家要开革我们,我自然要重归李姓。” 房玄龄和徐世绩闻听,也不由得大吃一惊。 郑言庆迫杨广杀死郑醒,他们倒也估计到了,言庆和郑氏之间,会有一番激烈冲突。可他们万没有想到,竟然会是如此结果。郑家要用这种激烈的手段,来惩罚言庆祖孙,似乎有些过了。 莫非,郑醒不该死吗? 欺君之罪,那是株连九族的重罪。 若非郑醒出自于郑家,如今郑家老老少少,都难逃一刀。 徐世绩眉头一蹙,“安远堂,为何没有求情?” “哦,徐大哥你莫要误会,大公子曾说项过,可是……你也知道,著经堂四老在郑家的地位,远非大公子可比。即便大公子为我求情,也没有用处。不过你们别担心,我倒是无所谓。 过两天,我就准备请巩县府衙更名改姓,这件事,你们莫要插手。” 房玄龄心里咯噔一下,“言庆,那你可是和郑家,再无寰转余地了。” “难道现在就有吗?” 郑言庆轻轻叹了口气,“郑家不以我为郑家子,即便是我做再多事情,终究还是一个外人。这样也好,从今以后再无关联。我走我的独木桥,他们走他们的阳关道,大家互不干涉。” 房玄龄还是觉得可惜。 毕竟,荥阳郑氏的名头够响亮,是一把可以遮风避雨的遮阳伞。 “言庆,要不……找找人,和郑家说合一番?” 郑言庆突然把杯中水酒泼在地上,看着房玄龄说:“我想把这泼出去的水,收回来,可以吗?” “这个……” “覆水难收,房大哥不必再为此而费心。” 郑言庆既然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房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