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一章 父子相见 (第1/2页)
距离最后一次见到李基,已髅过去近十年。 十年中。生了很多事情。在李基眼中。言庆已不再是那个垂髻童子;而在言庆眼里,李基不仅仅是他的启蒙老师。同时更多出了一个。身份:父亲。 李言庆不是小孩子,不可能随随便便,张口就去说出“父亲。这两个字来。 即便在他心中。李基是除却了郑世安之外。最为亲切的长辈,也不会轻易改口。 所以,那个“爹。字到了嘴边,还是变成了老师的称呼。李基看上去比十年前,衰老许多。 脸上多了许多皱纹,鬓角也生出华。 身子依旧清瘫。体态一如当年般听罢。他身着一袭灰麻色长袍,外罩锦缎子披风。乍听言庆的称呼。他脸颊不由得一**,上前两步,却又停下来,旋即便恢复平静,微微一笑。 “十载不见。鹅公子。已成狂生。” 李基似是呢喃。却又饱含了许多深邃情感。 李言庆示意毛小念退下,亲自奉上茶水。 “老师,一向可好?” 李基点点头。用手一指那坐在旁边的老者。“言庆,还认得王先生吗?” 言庆扭头向那老者看去,眼中流露出迷茫之色。还是很眼熟,可真的是记不清,在何时见过。 老者不禁笑了。“公子,尚记得十年前,安远祭灶否?。 “啊”。 李言庆恍然大悟。指着老者,“您是王景文先生?” “正是。” 王景文,本名王媚,王僧辩次子。仁寿年间,他本是汉王杨谅府中参军,杨坚驾崩前。他曾为汉王筹出按照杨谅的计刮,山东士马是他篡夺皇位的关键。所以派王娟化名王景文,与汉王府兵曹裴安一起,前往豪阳。不成想,事未成功,就被看出破绽。李言庆杀死了裴安,王黄则被当时安远堂的族长郑大士囚禁。 郑大士死后。郑世安现了尚在囚禁中的王娘,并与言庆提过这件。 王烦的确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很难安置。于是言庆建议,把王黄送到李基那边,此后也就没有再去过问。 说起来,言庆也有十年没见过王娟了! 故而乍一见,他有点眼熟。可当王娟提起当年的事情,他立复回想起来。 看样子,老师已经收服了王娘吗? 言庆心中疑惑。又上前与王顾重新见礼。王颍这才向他介绍了身边的男子,正是王黄的儿子,名叫王圭。表字叔介。十年前,也极富盛名。是当时一位文采风流的名士。然则受王黄的牵连。王主在杨谅兵败后,就逃进终南山中,一躲就是整整八载。直至两年前,陇西李氏家族接纳李渊一支后。王黄这才和王圭取得了联系,并在王娟的推荐下,将王圭引荐给李基。 王主此人,性情刚直,崇尚儒家的忠孝仁义礼。 但由于当初遭受汉王之事的牵连,对于隋室并无任何好感。 李言庆连忙见礼,而王圭也表现得极为客气。 双方落座后,李言庆这才开口询问:“老师,您这是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呢?。 李基强按捺心中的激动,故作平静道:“我是从陇西来、原本在两个月前就该抵达。可不成想杨玄感作乱,致使关中路途封闭,直至月前才正式开放。没想到一出关。就听说了你的事情。 言庆,可否陪我,往郑公坟前上香?” “啊,正当如此。” 李言庆连忙起身。陪着李基一起走出茅庐。王黄和王主父子却没有动。而是留在了茅庐中。 “爹,我听说。这位小公子,似乎对杨氏颇有忠心啊。” “他对杨氏忠心。可惜杨氏未必能用他。叔介。你可想好没有?是随李公前往太原,还是和我留在这边?” 王圭有些犹豫,沉吟片刻后道:“我还是想去太原。” “怎么,你不愿留下来?” “倒也说不上不愿意,只是想往太原一行,多看一看,说不定会有其他收获。” 王黄笑了笑。点头道:“既然你已经有了主张。那就随你决断。不过太原的情况。未必好过此地。唐国公虽说地位显赫,但在朝廷方面,未必就真的信他。你去了太原后,更要多加小心,唐国公非比汉王,你那执拗的秉性,也要收敛一下。可不要再由着性子来做 王圭说:“孩儿牢记父亲教诲。 他父子二人在茅庐中说话。李言庆和李基,也来到了郑世安的坟前。 毛小念和沈光随行跟上,为李基奉上香烛祭品。李基上前行礼,而后默默的在坟前凝立。 言庆看得出。李基似有话说。 “老沈。你和小念回去吧”让四眼和细腰留下就好。回去帮我吩咐大黑子和阿棱。让他们回城买些酒菜。” 沈光和毛小念答应一声,躬身退下。 李基站在坟前,静静聆听。 他也不得不感叹。孩子的确是长大了,已经懂得查探别人的心思。 李言庆站在李基的背后,默默不语。 好半天,李基突然转过身来,脸上流露出一抹惨然笑容,“言庆,你都知道了。是不是?。 在李基面前。言庆第一次感到非常拘束。 他犹豫了一下。缓缓把手探入怀中,而后伸出来,摊开手掌。 一方长命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