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四零、云帆向南飞(五) (第1/2页)
全文字无广告 二四零、云帆向南飞 虽然已经是三月底了,可是天气仍未转暖,北风依旧呼啸。dt 史可法紧了紧身上的皮袱,站在山坡上俯视江面,大江上波涛汹涌,江面上云层翻滚,看上去甚壮阔。 “老爷,不到一个月,便将十万饥民聚至无,这等领,除了老爷之外,别人都做不到吧?” 一个幕客在身边称赞道,史可法捻须微笑:“全赖诸位出力,全赖诸位出力。” 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史可法成功地将十万出头的“罪民”赶到了无`刘渡,其中竟然没有出任何大事故。至于翻船之类导致伤亡的事情,还有罪民们自己的老病而死,那都是小意外。 “应该的,应该的。” 一片应和之声中,唯有篪却在苦笑。 “怎么,修之,此次你居功至伟,何反而不乐?”史可法发现他神情有异,半是玩笑地道:“莫非是觉得官此举不对?” 原只有八万“罪民”,但结果被赶来十万出头,这件事情,众人都知道其中有猫腻。不过郑鸿逵说了,多一个人上船,就多给一石粮,因此谁都没有揭穿此事。史可法自己内心深处,其实隐隐也有些不安,但事情关系到东林一脉能否在朝堂最高层站稳脚跟,他也顾不得许多了。 说到底,他还是将自己个人的声望与东林的利益,放在了大明利益之上。不仅是他,此时几乎所有东林党人,都是如此想的。 “并非此……”篪展颜笑了笑,最终还是决定,自己什么都不说好。 他并不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此次能拿出一个极细致的cao办方案来,原因很简单,包文达受他所托,又去了一趟襄安。这套方案,实际上是俞国振出的,他又根据官场规矩稍做修正罢了。 可笑的是,史可法还将这个当成了自己的功绩。 但既然史巡抚正高兴,自然还是不要说出来扫兴好。 就在谈笑之间,一连串的大船出现在众人视线之中,这些大船当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三艘三桅巨舰。 “听闻郑芝龙按着西夷样式制造了数艘大舰,想来这三艘就是了,啧啧,也不知当年郑成功的宝船,与这大船相比孰大孰小。”史可法看着这些大船,有些惊叹地说道。全文字无广告 “这一船只怕就能装载千人!”有幕客也惊叹。 “挤一挤,两千人只怕都装得下,反正又不是远洋航行,沿途都有补给,用不着带太多粮食和水。”这一位算是懂一点航海的。 从二十天前开始,无刘家渡这边就不断有船队过来载人离开,那些长江上的平底沙船,虽然不能入海,但载量却不小,一船装个几百人根不成问题。因此,今日船来装的,其实是最后一批约是一万六千人。刘渡这边水道较深,主是三桅巨舰也可以靠岸,加之事先就已经编排好了,因此装载、卸货的过程都是很快,一万六千人,花费了六个时辰,便也全部载完了。 “走,我们去见见那位郑鸿逵。”看到留在岸上的郑鸿逵,史可法笑道。 郑鸿逵在岸上似乎是等着什么人,见史可法来后,他仍然表面不失礼数,但实际态度却有些敷衍。史可法虽然察觉出来,却不以意,因他还有求于郑家。 “日渐,今日如此顺利,当真让人叹服,日渐有此之才,官当表奏朝廷,日渐请功啊。” 史可法的套近乎,郑鸿逵却是笑了笑:“奉命行事罢了,当不得史公称赞。” 史可法只道他是说奉郑芝龙之名,不以意,又笑道:“此次多亏了日渐运来的粮食,这十万石粮,也只有日渐才能于如此短的时间之内筹办来啊。” 郑鸿逵笑而不语,虽然他年纪很轻,人却极是老成。史可法心中转了转,干脆直说道:“不过,此次安庐道贼所扰,只有十万石粮未必足用,不知日渐能否再筹备些粮来?” “呵呵,史公这话就不用问下官了,下官粗鄙之人,哪里能筹备得如此多的粮食。这是十万石,可不是十石,要想筹备足,至少得前三个月!”郑鸿逵听到这,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 “前三个月?”史可法一愣。 “对,这些米粮是自两广、闽浙调来,据我说知,旧年九月,便开始筹备,家兄仅调足十万石粮就花了三个月时间。” “这粮不是从浙地调来的?” “这倒奇了,史公莫非不知,若是从浙地调粮,如今南`京米价已经是高起,调十万石来,至少得将南`京的米价再抬高一倍!”郑鸿逵看着史可法的目光里多了一丝轻蔑,不过一闪而逝,他只是奉命行事,完全用不着得罪史可法。 “令兄……去年便知道贼寇要破中都?” “家兄可没有这样好的眼光,是有人托家兄办事。”郑鸿逵见史可法这模样:“史公,多知无益,不如难得糊涂。” “日渐,此话怎讲,去年就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