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第2/3页)
贪官。 圣祖高皇帝杀了半辈子,照样没有多少效果。若泉下有知,知道满朝文武身家,估计会被再气死一次。 “说朕纵容内侍无法,朕就一切依祖宗之法。”朱厚照哼了一声,道,“杨先生不在京中,应不晓得,单是上月,就有不下二十名京官及家眷违法,被下诏狱。” “陛下-欲-复行圣祖高皇帝之法?” “对。” “为给朝官一个教训?” “杨先生果然知朕!” “……” 杨瓒忽然发现,自己遇到的坑还不算太深。 “对了。” 朱厚照忽然转头,“杨先生要和朕言皇庄之事,怎么会说到这里?” “……”是他愿意的吗? “如朕先时所言,内库无银,皇庄实不可废,更不能交由户部掌管。”朱厚照道,“朝中文武多不交税,库房里的金银怕是比朕都多。将皇庄交给他们,朕等着要饭吧。” 杨瓒苦笑。 朱厚照说话当真是百无禁忌。前头拦住,后头又出岔子。好在殿中只有两人,刘瑾丘聚都在门外守者,否则,天晓得明日早朝会是什么情况。 “陛下,臣之意,并非裁革皇庄,是请宫中重新调派庄田管事。” “哦?” 朱厚照起了兴致,顾不得发火,忙道:“杨先生快说。” “臣遵旨。”杨瓒道,“皇庄内管事职责,臣并不十分了解,只知一人独管,不如两人共管;两人同理,不如三人分权。增设两名管事,不敢言万全,彼此牵顾,总会有些作用。” “三人分权?” 朱厚照眸光微闪,没有急着发问,让杨瓒继续说。 “荀子语,人生而有好利。”杨瓒道,“世人皆有好利之心,为名,为权,为钱。” 防意如城,人己一视,正因少,才显得珍贵。 晋身朝堂,在仕途中打滚,能达到这个高度,不能说没有,实是凤毛麟角。 “庙堂之上如此,山水之远亦如此。” “臣年少之时,终日苦读,不知田亩稼轩,若将稻麦放在眼前,恐都分不清楚。如要臣做文章,可几息书就。下田耕种,实在是为难。分不清种子,不识得节气,待秋收之日,怕是会颗粒无收。” “杨先生分不出稻麦?” 杨瓒诚实摇头。 “朕却是知道。”朱厚照很是骄傲,昂着下巴道,“每年年初,父皇都要祭祀先农,下田耕种。朕捡过稻穗,扶过车犁。今年起,将亲祀农神,杨先生随驾,不妨仔细认认。” “是。” 杨瓒无奈。 和朱厚照说话,稍不注意就会被带歪,当真要小心。 依朱厚照的形貌,幼时必是个白胖娃娃,玉雪可爱。穿着缩小版的大红盘龙常服,提着竹篮,跟在弘治帝身后捡拾稻穗……不能想了,掐皇子什么的,很是大不敬。 “臣举此例,实为禀奏陛下,读书人善笔墨,习武者惯用刀-枪,管农桑者本应识田。如臣一般,不识稻麦,不认稼轩,必不能管理农桑。” 朱厚照收起轻松神情,面现沉思之色。 “皇庄出产逐年减少,天灾是一则,管事不识农事,未必不是因由。臣相信,派遣至皇庄宫庄的中官,为天子信任,必也对天子忠心耿耿。但是,”杨瓒话锋一转,“如其不能识人,不晓稼轩,被庄头等欺瞒,纵有赤城之心,也愧负身担之任。” “杨先生是说,管理庄田的中官被下人欺骗?” “臣只是做比。”杨瓒道。 管理皇庄的宦官不贪? 杨瓒脑子发抽才会作此保证。但他相信,再贪也有限度,大头依旧属于天子。 宦官不同朝官,后者事发,还能在刑部大牢挣扎一下,千方百计保住性命。前者惹来天子怒火,诏狱都不用过,分秒被捏死的命。 杨瓒举出此例,目的不是为让朱厚照治-贪,而是为下边要说的话做好铺垫。 思考片刻,朱厚照点点头。 “杨先生所言有理。管理皇庄之人,应选擅农者,否则被骗都不晓得。” “陛下圣明。”杨瓒笑道,“另外,皇庄出息不丰,同所种稻麦粮种怕也有关。陛下不妨下令,选老成扶犁之人,筛选培育良种,分出庄田耕种。得高产稻麦,一可丰皇庄出产,奉孝两宫,二可济贫弱小民,彰天子仁德。” 说几句话,就要顺毛拍上一拍,真心累。 “朕明白了,可还有?” “汉时,朝廷曾遣使臣出使西域,带回瓜果菜蔬及香料种子,被民间广泛种植。太宗高皇帝年间,船队出海也曾载回紫檀等良木。” 终于要道出真实意图,杨瓒颇有几分紧张。 “臣归京时,曾在城中见到多名番商。可见,国朝虽未遣使,番商却从未曾断绝往来。” “杨先生是说?” “臣曾闻,海外有粮,亩产高于稻谷黍麦。可许番商以利,令其遍寻粮种,于皇庄内试种。如能寻到丰产良种,解军饷之急,民生之困,陛下当功比汉武唐宗,必为万世称颂!” 估算现下年月,美洲的金银和作物应已开始流入欧洲。土豆需要改良,玉米的话,有种子就能成长。 杨瓒对农业不熟,但后世的高产作物,却是知道几种。 在灯市见到的几个大胡子番商,不似欧洲人,更像是往来海上的-中-东-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由他们做中间商,效率远高于组建船队,自行出海。 重要的是,短时间内,用不着和满朝文武打嘴仗。 如果说动朱厚照,提前将高产作物引入大明,应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