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_第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8/8页)

有的高居帐中,运筹帷幄,有的统领水军,来去江上,有的转运千里,粮饷不绝,各有其长,各尽其才,一时间,竟能将已似乎糜烂的局势重又安定。

    “危险,仍在军事,江南大营拥兵数万,前出阵中,扼我三方交通,牵制七郡兵马,尤其窥我粮道,决不可忍,纵不足兴兵,亦必先去之!”

    说出自己的打算,浑天决意出台若干新政,加大各种资源对军方的倾注力度,并准备在下月动手,亲征阵前,破此坚营。

    “但是,天王……”

    犹豫一时,东山还是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的帝军,已非年前可比:近一年来,连续出现达至十级力量的强者,反观小天国一方,虽然也是强者倍出,五胡四国十三天皆跻身九级力量,却仍然只有天、东、北三王入神,自第九级顶峰力量的翼王以降,都仍不能取得突破。

    虽然说,这些新晋强者仍然没人能够正面挑战三王,但在力量平级的前提下,他们已没法被轻易击杀,若复数情况下出阵,他们更曾经逼退过东山和与浑天隔江而立,在这样的情况下,浑天亲出阵前,亦不过是令他们要越江前来,两相抵消,对攻破营垒的计划来说,并没多少意义。

    “这个问题上,我同意东王的意见。”

    清一清嗓子,长庚表示说,江南大营的确占据要道,但换个角度来看,也何尝不是帝军的负累?

    “孤军阵前,是一种非常巨大的jīng神压力,每当天气变坏,舟桥无计的时候,我相信,营中军士们必有sāo动。”

    简单计算了为维持这程度军力所需的供给,以及越江补给的难度与巨大消耗,之后,长庚又列出因江南大营存在而造成的多余消耗,诚然那数字也不少,但比之前者,仍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更何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年的枕戈待旦,有多少人可以绷得住?”

    慢慢敲着桌面,长庚的态度很从容。

    “总之,我的意见,危险的确就在眼前,但……不是对面的敌军,也不是内部的松懈。”

    拿起一份簿子,长庚同时站起来,在面前舆图上指点着。

    “天下十州,青、松、明已为我所据,金、袁取其半,芹、唐得其三,但……目前来说,这也已是我们的极限,起事已然七年,无论军民皆有疲意,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组织出下一次的全面攻势。”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看似两分的我们,在资源的占有上,远远差过对方,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虽然进入了金州和芹州,却始终无法占据金中诸郡的屯田和芹州河套一带的沃土,至于桑韩之富,冀州之蓄,更是我们所没法比拟的资源。”

    很快的报了几个数字,长庚表示,若将双方的经济实力量化,勉强在三七之间。

    “而就是这样少的资源,我们还没法很好的加以利用。”

    作为起于草野的力量,太平道永不缺乏敢死的战士,但却稀缺着富于经验及能力的行政人员,尽管长庚始终全力以赴在这方面的人力作育上,但毕竟时间有限,环境也太恶劣,在目前来说,小天国的领土多数还是以军领政,处理实务起来,总是捉襟见肘,更会造成一些本可避免的浪费和损失。如果不是小天国阵中的清廉与责任心要远远高过对方的话,早已经不敷支撑。

    “一个重要的不利,是我们没有形成帝妖那种训练和选拔文官的体系,必须看到,目前停止我们扩张的,不仅仅是兵力,甚至可以说首先不是兵力,而是财力和人力。没有足够建设与运用的财力,也缺乏可以处理各种实务的人力……我们,有足够的将军,却几乎没有优秀的太守。”

    所以,长庚既不赞成加强“兵力”,也不赞成加强“道务”,他所希望的,是尽快的加强“俗务”。亦即是尽可能利用好双方都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事的这一阶段,尽快把目前已在承担实务的人员培养成熟,使他们可以称职的承担起rì常政务,保证各自范围内经济活动与农事的正常开展,清楚的计算与征收各种税金,以此,为他rì小天国的扩张作好准备。

    “好吧,干王你可以这样说……但我仍然认为,一群‘只是’或者说‘首先是’熟练和jīng通政务的文官,在为帝妖服务时,也会是同样的高效和有力。”

    “干王,我理解你对内政的重视,但我想你应该明白,今之无战,是因敌之不可战……我们不能冒险,去让帝妖先行把兵力强化。”

    皆对长庚的意见表示否定,但同时,浑天与东山仍在舌战,分别主张着“军事”及“道务”的应该被放在第一,相持不下。

    如此的争执已进行两天,两天来,皆相信自己的意见才是当前第一要务的三人,没有保留的作着争辩,却总也没法形成统一的认识。

    “这样子作无止休的口舌之争,我怕,是比不讨论更糟的事情。”

    离开桌子边,东山的身子又弯下来,拄着巳杖,脸sè若yīn若晴。

    “若这样的话,我们还是各作各的罢……毕竟,一直以来,在军事、内政和道务上,我们原也是互相dúlì的处理着,不是么。”

    咚咚的点着地面,东山慢慢走向门口。

    “告退了,天王,先走了,干王。”

    声音中似乎有失望,更有着一些奇怪的东西,但,在两人开口之前,另一个声音却先从门口处传来。

    “你错了,东王。”

    三人都转过头,当争论进入高峰时,他们没有注意进来了人。

    “北王,你回来了?!”

    默默点头,蹈海并没有作什么寒喧。

    “我说你错了,东王。”

    东山脸sè变得更白,嘴也抿得紧紧的,但蹈海似乎完全没有看见。

    “我们必须联合,多少争执,也只能停留在这间屋里,谁都知道我们在开这个会,那么,开门之后,就必须有一个我们都认可的决议,有一些我们戮力同心去作的事情……为了太平,为了道众的期望,我们必须保持一致。”

    蹈海的出现,和他甚有说服力的说辞,使有些僵硬的气氛得到缓和,默默注视着这已近一年未见的同道,东山用一种很谨慎的声音,慢慢道:“那么,北王,你的意见呢?”

    “道务必须要加强,如果没有了对太平的信仰,我们太平道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一句话已换来东王的微笑,同时,蹈海已走向桌子的空边,没有椅子,他也不在乎,就站在哪里。

    “干王也是对的,内政若不加强,我们始终难以持久。”

    自迷梦中醒转之后,蹈海只是将消息传回,并未立刻返回天京。

    “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那半年的一切记忆梳理清楚,的确,正如干王的洞见,我们小天国官员虽有着远胜帝妖的勤勉清廉,理政能力上,却始终有差。”

    “你想同时站两边吗?”

    微笑着,浑天是蹈海出现后态度最高兴的一个人,纵然蹈海先后支持东、干两王的意见而无视他,他也仍然微笑着。

    “不仅两边……”

    侧身向着浑天,并微微的躬着身,蹈海表示,兵乃国之本,任何时候都大意不得。

    “军事,内政,道务,三样都是要事,不宜偏废。”

    认为东山与长庚的想法完全可以合并执行,在强化道义,涤正人心的同时,也认真组织一些对理政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两样复合起来,会更加有效。

    “至于江南大营,没必要特别兴兵……”

    带着冷酷而又自信的笑容,蹈海表示说,在回来的路上,自己曾经路过哪里。

    “交给我吧……区区一座江南大营,区区一个公孙三省,难道,会比袁当更可怕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