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0章 龙江造船厂 (第1/3页)
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明朝政权、统一全国后,就注意采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他曾说:”吾恐后世子孙绮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为了发展对外交往,朱元璋及其儿子朱槽高度重视发展造船业和海运,其中以京师南京的龙江造船厂最为突出。 据记载,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汤和造海船”造海船的船厂。 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龙江船厂,又称都船厂。 据清同治记载:“都船厂在仪凤门,即宝船厂”该厂建于洪武元年,隶属工部都水司,位于下关及三汉河地区,占地总面积弛口亩,是明初全国最大的造船厂。 据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 其地东抵城壕,西抵秦淮街军民塘地。 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廓基地,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 北抵南京兵部首宿地及彰城伯张熊田。” 在今定准门至兴中门一线以西、惠民河以东的部分地区。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特“将遣使西洋诸国”为满足“下西洋”所需的大量船只,龙江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范围向南越过秦准河。 延伸至三汉河地区。 这里,东萦秦淮,西临夹江,河渠港塘交错,是制造大型海舶的绝佳处。 据记载,五代南唐时就在这里开厂造船,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造船处。 此处也正是上所标的“宝船厂”的位置。 由于”郑和下西洋宝船”名噪一时。 因而宝船厂也成了这一地区的地名,“宝船厂下宝船”、“中宝船”、“上宝船”、“宝船滩”等等一直沿称下来。 今天。 南京城西中保村等地名就由此而来。 当时,扩建后的龙江船厂以中保村的天妃宫为中轴,向北依次为“头作塘二作塘三作塘”向南则依次为“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原“三作塘”以北还有“七作塘”每个作塘长红回米。 宽巫一的米不等,塘与塘之间隔刃坠米。 这些排到有序的作塘遗迹,反映出当时龙江船厂规模的巨大。 除有作塘外,扩建后的龙江船厂还有七个作坊:细木作坊、捻作坊、铁作坊、蓬作坊、油漆作坊、索作坊、缆作坊。 这些作坊是造船工业的配套工程,每个作坊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仅其中专门制造船篷的作坊篷厂,就有厂房的间。 世代以造船为业并在龙江船厂工作的工匠约叨户,外加杂役、临时雇用的小工和定期参加生产劳动的军夫。 常年在厂劳动的人数在千人以上。 龙江船厂制造的海船,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龙江船厂承造了大量巨型海船。 据卷刀、引、凹已载。 永乐二年,朱林“命京卫造海船凹艘”;永乐五年九月,命都指挥王浩改造海运船钢艘,备使西洋诸国;永乐六年正月。 再命工部造宝船昭艘。 自永乐二年至六年的四年中,共命工部及京卫造海船呕艘,改造海运船碘艘。 龙江船厂在“郑和下西洋”中是立了大功的。 除此以外,龙江船厂还制造了很多其他船舶。 如正统七年,参与制造了劲艘遮洋船,这些遮洋船都在一千耕以上,都是巨大的海船。 后来还相继制造了四百科以下的战船、黄船、巡船、湖船、淡船等。 不过。 自“下西洋”结束后。 船厂的规模日渐缩至嘉靖十五年后,则主要制造四百料以下的战船、黄船、巡船、湖船、淡船等等五大类羽种规格型号的内河船舶了。 只可惜,如此雄伟的造船厂,却突然陨落。 明朝随后的禁海政策,让龙江造船厂彻底的被荒废了。 要是龙江造船厂没有被荒废的话,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怎么会没有中国人的影子?西洋列强的舰队。 又怎么有资格在南洋上晃悠?说不定,明朝的舰队,都可以抢先控制地中海了。 福海和宁海在张海滨的指引下,缓缓的进入龙江造船厂。 张准放眼看着四周,果然是一片的荒芜。 所有的作塘,都已经变成烂泥塘。 由于多年没有清理。 原来的作塘,都已经被淤泥堵塞了。 水面上到处都是杂草,到处都是水浮莲之类的。 时不时的,有不知名的水鸟飞起。 寒冬腊月的。 水面上的植物,却是格外的旺盛。 水面是暗绿色的,时不时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漩涡,也不知道下面隐藏着什么。 水位很浅,吃水深的福海显然无法行集进来,只能无奈的停靠在外面。 平引。 免水比较浅的宁海还堪堪可以行驶进准等人。 丁啧力到宁海的上面,继续向烂泥塘的深处进发。 由于沿途已经荒废了太久,经常出现各种杂物,所以,即使是宁海号福船,也要小心翼翼的cao纵,才能缓缓的进来。 周正宇打醒十二分精神,全神贯注的cao纵船只。 生怕陷在淤泥里面出不来。 说真的,要是真的陷在了淤泥里面,还挺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