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一锅煮_秦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秦桧 (第5/7页)

“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皆桧之为也。”(《》卷5)

    南宋每年要进献给金国大量财富,为了媚事敌国,秦桧及其党羽还不择手段地榨取民脂民膏,致使南宋国困民穷,平民百姓大量破除!

    在害死岳飞之后,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当上了宋高宗赵构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秦桧自此专权18年,权势如日中天。秦桧“挟强虏以要君”,也就是凭借外国人的强大来要挟皇帝。用今天的话说,大致可以类比为“挟洋人以自重”。到后来,秦桧的党羽布满朝堂,秦桧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架空皇帝,——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秦桧还不遗余力地破坏抗金力量,致使南宋军备废弛。秦桧还“挟虏势以要君”,架空皇帝,秦桧晚年“颇有异志”,甚至想效法西汉的王莽,图谋篡夺皇位!

    君臣勾结

    800多年来,秦桧其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人们加以深谴的对象。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jianian臣(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之一。其实,在他的背后该受谴责的还有一位宋高宗。明代文征明有《满江红》写道:

    拂拭残碑,勅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矛头直指宋高宗,揭露了他出于自己的用心,勾结秦桧杀害岳飞的面目。这是很对的。从秦桧的始终来看,高宗与他两人,恰恰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一个为保自己的皇位,一个为求自身及其后代的荣华富贵。高宗在不需要秦桧的时候,马上抛弃了昔日的搭档。在高宗与秦桧的关系中,高宗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唾弃秦桧的时候,千万不可忽略躲在他背后的君主****最高代表——宋高宗。

    政治手段

    第一种手法

    秦桧的第一种手法是背后拨弄是非,造谣离间,出卖同他共事的大臣。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要求离开右相的职位。宋高宗赵构问他:“谁可代替你呢”张浚不说。赵构又问:“秦桧怎么样”张浚说:“与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赵构说:“那就用赵鼎。”赵鼎接替了张浚的宰相职务。后来张浚受到迫害,要把他安置在岭南,赵鼎就约同事解救,与大臣张守面奏赵构,每人都千言万语为张浚求情,唯独秦桧一言不发,原来赵鼎、张浚很合得来,张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荐赵鼎。他们曾讨论过人才问题.张浚激动地谈秦桧“善良”。赵鼎说:“此人得志,我们就无所措手足了,”张浚不以为然,所以也引荐过秦桧.后来知他不光明正大,就不再推崇他了,秦桧因此怀恨张浚,用挑拨手法告赵鼎说:“皇上想召用你,而张浚拖延扣留。”这就激怒赵鼎去排挤张浚。秦桧在枢密院只听赵鼎的指使,而赵鼎素来就讨厌秦桧,经他这一拨弄,赵鼎反而对他深信不疑,最后他们都被秦桧所排挤。赵鼎与张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谈及此事,才知都被秦桧出卖了。

    第二种手法

    秦桧的第二种手法是言语不多,却很毒,甚至以一语害人。正如《宋史》中所说,秦桧阴险如悬崖陷阱,深危莫测。群臣讨论政事,还没有据理力辩,他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了。李光曾与秦桧争论,发言稍微触犯了秦桧,秦桧就不说话了。等李光说完,秦桧慢慢地说:“李光没有作大臣的礼法。”赵构听后,对李光十分生气。所以史书上指出秦桧凡陷害忠良,一般是用这种权术。

    秦桧虽然对朝臣专横跋扈,但为了避免引起高宗的猜忌,他在高宗面前总表现得小心谨慎。一次,秦桧妻子王氏应吴皇后之邀,进贡赴宴,席间上了一种青鱼,吴皇后问王氏有没有吃过这种鱼,当时秦桧家中有各地上供高宗的贡品,王氏就照实回答说吃过,而且比席上的鱼还大。王氏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秦桧当即埋怨她“不晓事”,贡品只能皇家享有,自己家也有,岂不是犯上欺君之罪?第二天,秦桧故意将数十条大鱼当作青鱼送进宫去,吴皇后不知这是秦桧之计,笑道:“我就说哪里有许多青鱼,原来是夫人认错了。”秦桧之诡诈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高宗并非昏庸之君,对秦桧的结党弄权,他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过多干涉。一方面是因为秦桧排挤主战派、苟安投降的路线深合高宗心意,高宗也明白屈膝求和会遭到极大非议,有秦桧在幕前张罗,自己就无须出面,避免投降骂名。因此,高宗对秦桧极尽宠遇,赐田宅府第,还特许其在府第旁营建家庙,以鼓励他在讨好金人、钳制舆论上更加卖力。另一方面,秦桧通过内外勾结,培植个人势力,其党羽遍布朝野,逐渐形成了君弱臣强的态势,因而高宗即使心有不满,也不能轻举妄动,只有暂时安抚。秦桧死后,据高宗自己说,他每次接见秦桧,裤内总藏着匕首,时刻提防秦桧。

    第三种手法

    秦桧的第三种手法是一意孤行,排除异己,必欲置反对者于死地而后快。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愿斩秦桧以谢天下。顷刻受到秦桧打击,把他贬往昭州(今广西乎乐)“编管”(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贬谪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当地官吏管束)。他因小妻临产,想稍晚几天再走,结果秦桧派人叫他戴上刑具,押送昭州。秦桧还觉得对胡铨处理过轻,不足以“贬一警百”,使反对议和的人从此俯首贴耳,箝口不官,因而迫使赵构发了一道诏令,说胡铨上疏是放肆称凶,倡导犯上之风,告诫朝廷内外,不得效法。大臣陈刚中支持胡铨上书,秦桧大怒,把他弄到赣州安远县。安远县地处边远山区,条件极差,瘴气很盛,当地谚语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意思说,到安远是一去不复返了,必然死在那里。陈刚中果然死在安远。邵隆在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披荆斩棘地进行治理,招回流散人手,发展生产,多次打败金兵。正值“绍兴和议”签订,把商州割与金国,邵隆很不满意。后来任命他主管金州(今陕西安康),他曾出兵金统治区。秦桧怀恨,就调他去主管叙州(今四川宜宾市),但仍不解恨,就暗中派人用毒酒杀害了他。故将解潜罢官闲居,因不同意和议,被流放南安(今江西大余)而死。大臣白锷说秦桧办事荒谬反常,被刺配万安军(今广东海南岛万宁)。可以这样说,翻开《宋史·秦桧传》,几乎是满篇记载着秦桧血淋淋的害人帐。

    第四种手法

    秦桧的第四种手法是屡兴大狱,株连无辜,迫害与他稍有些微异意的人。秦桧晚年更为凶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