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 事急 (第1/2页)
魏征这个时候来,带来的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待行过君臣大礼,太宗皇帝便急切的问道:“玄成这个时候进宫,可是为了漕运之事!” 每年到了梅雨季节,漕运都会瞬间成为朝廷的头等大事,长安城地处关中,沟通南北,主要靠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但因道路难行,运输量受限制,还有一条就是水路,主要就是永济渠,龙首渠。 今年关中歉收,关中的粮食主要就是靠江淮的粮食,通过漕运运抵长安,倘若漕运出了问题,到时候关中粮价不稳,民间也会有所sao动,更为重要的是,泾州,并州的边兵那里,一旦粮饷运不过去的话,到时候,激起兵变,可是要危及社稷的。 魏征忙道:“圣上明见,正是为了漕运之事!” 按道理说,朝廷每年在疏通水道上花费的钱也不少,可是每年到了梅雨季节,永济渠,龙首渠都会出问题,几经治理,也不见好,对此,太宗皇帝和满朝文武也是一筹莫展。 魏征接着道:“臣前几日便曾加派人手巡视堤坝,发现有不少地方都存在隐患,今日前来,便是请旨,征发民夫,以备不时之需!” 太宗皇帝点点头,对魏征的安排非常满意,这才是良相,凡事都能率先想到前面去,不用等到真的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才手忙脚乱。 “此事准了!” 魏征正要领命,却听太宗皇帝又道:“玄成!你终日里处理政务,颇为辛苦,朕看,这次巡视,修葺堤坝之事就交给太子如何?” 魏征闻言一愣,他怎么都没想到太宗皇帝会突然生出这个念头来,在他看来太子年幼,这等大事交给太子去做,岂不是太儿戏了。 可是反对的话,魏征又说不出口,毕竟李承乾是当朝的储君,如今太宗皇帝摆明了就是要历练李承乾,这在魏征看来,也是好事。 可是,漕运关乎社稷! 李承乾真的能做好吗? 李承乾也没想到太宗皇帝居然会想到他,一时间也楞住了。 太宗皇帝看了李承乾一眼,道:“乾儿!这个差事交给你,你可有信心做好!” 李承乾闻言,连想都没想,便直接跪倒在地,拱手道:“父皇但请放宽心,儿臣一定将差事办好,为父皇分忧!” 太宗皇帝见状点点头,道:“既然如此,你便回东宫去吧,也与你东宫的属官好好商议一番,早早的拿出个章程来!” 李承乾闻言,再一拱手,便退下了。 带着兴奋,忐忑的心情,李承乾离开了两仪殿,兴奋,是因为他的父皇第一次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忐忑,则是因为虽然受命,可他却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两仪殿内,魏征也十分惊讶太宗皇帝居然会将这等大事交给毫无经验的太子李承乾,要知道,今年关中歉收,粮食都指望着江淮支应,如今秋雨连绵,一旦漕运中断的话,到时候,关中因缺粮引发震动的话,对朝廷可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 太宗皇帝摆了摆手,他知道魏征要说什么,可是既然已经下了决定,便断然没有收回的道理,所谓“君无戏言”,岂能朝令夕改。 太宗皇帝不是不知道,漕运干系重大,这一次将这等大事,交给李承乾,也算是对大唐储君的一次考验吧! 作为一国之君,太宗皇帝不单单要cao劳国事,同样也要注意平衡朝中的各种势力,太子李承乾性格孺弱,几个兄弟又分外强势,非社稷之福。 太宗皇帝自己就是先砍下兄长的脑袋,继而把父亲逼得让位而登上权力巅峰的,因为有过切肤之痛,所以他很注意均衡自己儿子们的势力。 既不想让东宫的力量太强,以至于有一天可能会让自己走到父亲武德皇帝李渊的那一步,也不想让东宫的力量太弱,被其他皇子凌驾,再出现一次玄武门之变。 平日里,李承乾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原本上一次薛琰献上精炼海盐的工艺,太宗皇帝是准备交给李承乾去cao办的,可是最后却又改了主意,派了李泰前往登州。 这一次,将修葺堤坝,畅通漕运的差事交给李承乾,也是希望自己的长子能够有一番表现,压住渐渐抬头的诸王。 太宗皇帝知道魏征要说什么,聪明如魏征,自然也猜到了太宗皇帝的心思,心中一叹,便没有再言语。 太宗皇帝见状,也是一叹道:“玄成!太子那边,你要多多帮衬,多派干吏,省的出了差错!” 魏征拱手领命,心中却已经在盘算着,万一李承乾那边出了差错的话,该如何补救。 再说回到东宫的李承乾,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有些沉不住气了,忙召集自己的谋士们商量对策。 作为储君居住的东宫,其架构就像是一个小朝廷,有大小几十号文武官员,名号不同,但职能和大朝廷里的文臣武将相近,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样设置,是为了从小培养太子协调臣子关系的能力,为他将来治国理政打好基础。 一番议论后,也拿不出个具体的章程,最后只是议定,加派人手巡视堤坝,对有险患之处,征伐民夫修葺。 李承乾本来就是个没主意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决断,最后只能所有建议,一律采纳。 另外属官还建议李承乾,为了显示自己勤于政事,应当亲临现场指挥,当然,以李承乾的年纪和本事,这根本没什么实际意义,但李承乾也明白属官们的良苦用心,依样采纳了。 原本,李承乾还想着去武阳郡公府,让薛琰帮着拿个主意的,可是却被属官给拦住了,他们可不想让薛琰分走属于他们的功劳。 李承乾也没有坚持,大概他以为,只要一切照旧,到时候不出差错,也就行了。 可谁知道,李承乾才去了一日,雨势突然变大,淋了李承乾一个透心凉,被人扶回东宫就病倒了,高烧不止。 太宗皇帝闻知详情,也不免责怪李承乾多此一举,但心里却深为儿子的懂事而感动,亲自去东宫探视了三次。 但凡做父亲的,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儿子长大了,李承乾能够亲临工地,这一点,让太宗皇帝觉得这个孺弱的长子如今也长大成人了,虽然事情没做好,但是这种为国事cao劳的诚意,为君父分忧的孝心,正是太宗皇帝希望看到的。 皇帝陛下亲临东宫探视,而且连着去了三次,这件事立刻就被传遍了大唐上层政治圈子,蜀王李恪自然也知道了。 如今李泰被太宗皇帝派去了登州晒盐,李恪原本以为自己留在长安能近水楼台,好好在太宗皇帝面前,展示一番。 这一次,秋雨连绵,李恪立刻就想到了漕运的问题,原本正打算进宫去向太宗皇帝请命负责修葺堤坝的,谁知道,太宗皇帝居然将这个差事委了太子李承乾。 李恪在气恼之余,也不免有看好戏的心思,自家那位大哥是个什么材料,作为兄弟的李恪岂能不知道。 事情也如李恪所料一般,李承乾冒冒失失的亲临工地,结果被一场大雨浇得大病。 可是紧接着传来的消息,就让原本准备看笑话的李恪怎么都笑不出来了,太宗皇帝居然连着往东宫去了三次,探望李承乾,这种待遇,他李恪可从来都没有过。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这位心高气傲的蜀王正和中书侍郎岑文本一起下棋,听着听着,他把棋子一扔,站了起来,脸色铁青地在书房中走来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