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第2/2页)
候的李承乾不过十二岁。 李承乾生病,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太宗皇帝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爱子祈福,等李承乾病愈后,太宗皇帝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太宗皇帝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爱子祈福,李承乾病愈后,太宗皇帝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 同时也因为李承乾体弱多病,太宗皇帝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可见太宗皇帝舔犊情深。 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太宗皇帝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太宗皇帝看了以后,像个为儿子骄傲的普通父亲一样,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太宗皇帝也担心李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 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太宗皇帝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馆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八年,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太宗皇帝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贞观九年,武德皇帝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太宗皇帝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 后来,朝臣恳请太宗皇帝上朝听政,太宗皇帝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太宗皇帝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李承乾留京监国。 不过后来随着长孙皇后病史,再加上李承乾年岁既增,又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 但是太宗皇帝却从未对李承乾失望,为了让心爱的嫡长子回归正途,“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 (本章未完,请翻页)宫,与李承乾谈论。 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李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在史书之中,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 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到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再后来,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太宗皇帝知道后,自然不能容忍,将之收杀,结果李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 然而就算是李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太宗皇帝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李承乾这个太子的。 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曾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太宗皇帝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可见,直到这个时候,太宗皇帝依然没有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 太宗皇帝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太宗皇帝却沉默了。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太宗皇帝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他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太宗皇帝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 最后太宗皇帝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太宗皇帝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 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于是太宗皇帝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太宗皇帝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卒于黔州,太宗皇帝大恸,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历史上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太宗皇帝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所以李承乾不足六岁时,当时还是秦王的太宗皇帝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李承乾十二岁时,太宗皇帝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李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太宗皇帝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李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太宗皇帝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李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由此不难看出,太宗皇帝对于李承乾这个嫡长子的深深的疼爱与器重,所以当长孙无忌提出想要见一见薛琰的时候,太宗皇帝即便能够猜到长孙无忌的心思,却也没有任何表示,只是为了希望李承乾的身边,能够多一些能干的人。 (本章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