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真掉馅饼了 (第1/1页)
明朝历代官员的饷银并不高,明太祖时期颁布的饷银制度,还并不是发放银钱,而是直接发放粮食,也就是一种类似于粮票的东西。 一名从六品的官员,每月俸禄为八石粮食,当时一石大米为九十斤,也就是说,一名从六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为大米七百二十斤。 在明朝中期,米价最便宜的那段时间,一石大米,仅需三百文,不少朝中官员,拿着粮票兑换银钱,结果只有区区几两纹银,甚至连喝顿酒都不上,可谓是凄惨无比。 然而这还不算最惨的,因为就算粮价降低,官员们领取的却是粮票,一个月几百斤大米,虽然过不了奢侈生活,至少全家老少吃饱饭还是没问题的。 随着粮价上涨,加上明朝政府,在正统元年(1436)以后,又出台了新政策:“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 从此白银作为正式合法的货币来流通,市场上的物价,也由铜钱改为白银来结算,而官员的俸禄,自然也变成了白银。 按照当时一两白银购买一石大米的物价标准,从六品的官员俸禄,就变成了每月八两白银。 虽然算起来,官员非但没亏,而且比最低时,一个月二两白银翻了好几番,但是如今连年旱灾,不少地方粮价飞涨,北方地区的粮价,甚至涨到了二两银子一石的天价。 以前每月能领到八石粮食的从六品官员,如今一个月的俸禄,仅仅只能购买六石多一点,而且朝廷还经常拖欠俸禄,很多品级较低的官员,甚至连自己都快养不活了。 这粮价问题与俸禄问题,原本不是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可李鸿飞口气如此之大,一下子将官员的俸禄翻了二点五倍,很快便成为了老百姓热议的话题。 甚至不少正在排队的匠人,此时心里也没底了,工钱翻倍是好事,可天上又没掉馅饼,怎么可能好事一下子就砸到这些匠人身上? “大家稍安勿躁,本官说话算话,这官员俸禄,是朝廷定下的统一标准,这确实没办法更改,但毕大人乃是商业部的官员,他的俸禄一部分由朝廷发放,也就是从六品官员应得的八两纹银,另一部分,由苏州重工的董事长周福仁先生发放,因为周福仁投资了官办企业,他的企业需要招募大量匠人技师,朝廷与周先生属于合作关系,虽然给周先生提供匠人技师,但工钱还是需要周先生自己掏腰包的。”李鸿飞大声解释道。 “而且不单只有周先生的企业,但凡我们苏州的官办企业,里面出色的匠人技师,都能通过各自的技能考核,再获得官职的同时,享有朝廷与东家,两份饷银待遇,这也就是本官当初告示上说的,双倍工资承诺。” 李鸿飞可不敢挑战大明官员的饷银制度,只能打打擦边球,而且他跟朱由检的解释也很简单,就是让朝廷,用饷银与官职,吸引住那些匠人,一旦控制了这些匠人,让他们全都站在朝廷这边,那朝廷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商人拖后腿了。 笼络匠人,等于是将商人绑上了大明的战车,这一笔买卖,朱由检怎么算都不亏。 至于商人这边,李鸿飞更是一副大善人嘴脸,朝廷既然得了四成股份,自然得履行朝廷的义务,帮你们出一半的工资,让你们能赚更多钱,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所以两边都搞定之后,总算是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就算商人之中那些有远见的家伙,也不敢多说什么,毕竟朝廷都占了四成产业,还给他们封了官,笼络匠人,让其死心塌地干活,难道不应该? 而那些没能加入商业部的朝廷官员,也只能羡慕妒忌恨了,想拿双份工资,那你去考个匠人执照啊! 之前不受待见的匠人职业,如今在苏州,却成了香饽饽职业。 围观的老百姓,听完李鸿飞的解释,更是躁动起来。 朝廷的饷银能否兑现,这个很难说,但周福仁是谁,那可是苏州首富,他难道还会因为区区几十两银子而赖账? “大人,我乃城东铁匠铺的赵二牛,俺专注打铁三十年,技术方面,在这苏州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您看俺能加入那商啥部吗?”一个魁梧的肌rou大汉,忽然对李鸿飞说道。 好家伙,一来就是一个专注三十年的猛人,看对方年纪,也就四十来岁,十岁就开始打铁,能抡地动大锤么。 不过周围的老百姓并没有议论什么,显然此人在苏州城,还是有些名气的。 “俺是城北李铁弹,祖上三代都是木匠,这苏州城差不多有一半家具,都是俺家打造的,大人俺也想当官赚大钱。”一个长相清秀的少年说道。 “切!你老子跟你爷爷的木器活儿确实不错,你个小后生还欠点火候,回去在多练练吧!”
“就是,上次给我家老爷制的那张八仙桌,还得垫本书在下面才能保证平衡,若不是你爷爷亲自赔罪,我家老爷非得让你赔钱不可。”有人跟着起哄。 “大人俺是...........” “..........” 本地的一些匠人,听闻李鸿飞的解释,已经按耐不住,一时间纷纷开始自我推销起来。 “别急,别急,本次招人,数量会很多,大家按秩序排队,一个一个来。”李鸿飞笑着说道。 他如今可是大官,自然得有大官的架子,能让他亲自出手的,只能是大鱼,这些普通的小鱼小虾,还是交给下面的官员处理吧。 “大人,周董事长那边银钱还没到位,而且选址还需要不少时间,这提前就将所有匠人招齐,怕是要增加一笔费用啊!”有官员担心道。 这人是周福仁推荐的,以前在北方经商,与周福仁有商业上的来往,后来李自成祸乱北方,此人不得已放弃家业来到苏州,投靠在周福仁门下,做了一名账房先生。 如今李鸿飞增开商业部,需要大量有经商经验的人进行打理,周福仁为了送李鸿飞一个人情,同时也是为了帮自己这朋友一把,这才推荐对方加入了商业部。 李鸿飞看了对方一眼,笑着说道:“不愧是商人,这点人工成本都开始算计了,不过这人才可是最宝贵的财富,本官宁愿花钱养着,也不想他们就这样白白流失,这样吧,你去跟其他几家官办企业商量,看看他们需不需要匠人,告诉他们,兴许这里面,有比他们手下更好的匠人也不一定,让他们有兴趣的,自己亲自过来挑选。” “另外,那些没有加入官办企业的,也允许他们过来招募匠人,但是你记住了,最好的匠人,必须留给官办企业。” 李鸿飞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用不到,不代表以后用不到,先将人招过来,到时候来个竞争上岗,也给那些以为拿了铁饭碗的匠人们一点紧迫感。 然而他也没想到,他这一无心之举,竟然打造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综合性人才交易市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