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危局 (第2/2页)
导师了。 当然,居庸关口,同样也留有一个师镇守。 按照史德威的思路,清军即使南下,也理应率先突破张家口,进而兵进居庸关,因为张家口距离居庸关并不远,而且更是在居庸关西北面。 虽然居庸关与张家口之间,有一条小道可以直接避过,但如果俄满联军一天之内无法拿下居庸关并进入关内,那么张家口的守军,完全可以急速回援,并顺势堵住这个缺口,将来犯的俄满联军堵在这狭窄的小道之中,达到全歼敌军的效果。 说到底,这条小道看似一个捷径,实际上是一处陷阱,以往来犯居庸关的外敌,大多都折在此地。 所以戚志丰在排兵布阵之际,还是一如既往地留出了这道缺口。 只可惜,清军好歹也算在北京待过一两年,当年更是从这里顺利退出关外的,所以对居庸关附近地势的了解,丝毫不比明军差多少。 若是三五万骑兵部队,还真不可能短时间内破关,但如果是几万火器兵,加上五六百‘门’火炮呢? 大明在满清那边有探子,满清同样在大明京城附近安‘插’有眼线。 得知居庸关只有一万守军,而大明京城更是只有一些辅助兵种之后,果断下令放手一搏,要在明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一鼓作气拿下居庸关,再次占领京城。 虽然在清军看来,拿下一个没有多少守军的京城,完全没什么卵用,毕竟一旦明军反应过来,‘抽’调山海关以及张家口,甚至从天津运抵海军陆战队后,绝对能在短时间内,重新夺回北京,并重创此次偷袭的俄满联军。 但沙俄人却不这么认为,受到欧洲思想熏陶的沙俄,觉得双方‘交’战,只要有一方国都被占领,那便意味着战败,即使消灭的敌人并不多,但代表的意义却比好几场歼灭战更加震撼。 只要拿下京城,俄满联军完全可以借此要挟大明,迫使对方承认俄满联军对‘蒙’古地区的占领权,并从‘蒙’古撤军,赔偿大量战争经费,以换取俄满联军占据的北京
好吧,沙俄这是将自己当成战胜国了,可惜,先不说对方能不能攻下北京城,就算真的占领了此地,可如今在大明拥有决定‘性’话语权的李鸿飞,还在西北地区逍遥呢! 俄满联军真要敢提出这样的条件,估计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大明一怒之下,绝对会举全国之兵力,向俄满联军,连本带利地讨回今日之辱。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俄满联军能否突破居庸关还未可知,但仅仅兵临居庸关这一点,就足够让大明紧张不已了。 距离京城最近的援兵,要数北洋水师的海军陆战队,从天津乘坐火车,几个小时便能抵达北京,可惜,这会儿施琅已经率领所有海军陆战队成员,进入了黑龙江地区。 大明实施敌后偷袭,结果俄满联军同样来了这一手,不得不说,经历几次类似的失败之后,清军的战术也越发灵活起来。 海军陆战队无法抵达,那便只有山海关的两万野战军,但即使速度够快,抵达北京也得三天之后了。 以俄满联军此行的势头,居庸关真能坚守三天吗? “调教导师上去,无论如何,也得顶住三天时间,只有这样,各地援军才能尽快赶到。”戚红英提议道。 由于明军进攻‘蒙’古,从而‘抽’调了九边重镇大部分野战军,京城如今的国防军只有刚从二线部队转换过来的五千野战军,以及戚红英的教导师。 加上国防部长李定国,左丞相李鸿飞,都不在京城,唯一能做主的军事主官,只剩下戚红英了。 “可是一旦调教导师上前线,京城便彻底不设防了啊!”史可法担心道。 虽然早已不管军务,但人家之前好歹做过十几万大军的统帅,这点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是有的。 虽说京城还有五千临时提拔的野战军,可这些人连最基本的单兵装备都还没有落实,一个个都还在使用前装燧发枪,真正打起来,与清军如今的火器部队,在单兵装备方面基本相当,至于重火力方面,那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如果居庸关失守,北京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了。 “一万装备‘精’良的教导师,面对十万俄满联军,您觉得在偌大的北京城分兵把守,最多能坚持多久?”戚红英反问道。 确实,北京城如今好歹也是能容纳百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大都市,一万军队撒进去,估计连个泡沫都不会鼓起。 俄满联军却有足足十万人,一旦分兵进攻,在任何一处地点,都能对教导师形成绝对的人数压制,只要任何一处地点被攻破,那么京城被拿下,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况且一支纯火器部队,大多都是以团为单位,才能彼此配合,发挥出最强战斗力。 一旦分散开来,火炮以及各种重武器,完全无法形成集群威力,防守与进攻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死守京城,很难发挥教导师的全部力量,倒是在居庸关,俄满联军可攻击的目标有限,真要硬抗下来,未必不能坚守三天,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戚红英分析道。 一名合格的统帅,在危机关头,要懂得取舍,北京虽然是大明国都,但居庸关却是这座国都的最后屏障,一旦居庸关失守,即使在给戚红英一万人,也不见得能守住整个北京。 当然了,放弃外围,固守紫禁城的话,倒是有可能做到。 只是戚红英真能这样做吗? 国防军的使命,本就是外御敌辱,保家卫国,国防军成立至今,从未丢失过自己所管辖区域的一寸土地,更别说居庸关这处重要关卡了。 若是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脸面自称国防军。 如果最终只能退守北京,那么戚红英宁愿战死,也不可能放弃北京城中的任何一寸土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