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_九十四回 千里澄江似练,一笑倾城(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十四回 千里澄江似练,一笑倾城(八) (第1/2页)

    话说秦程两家商市相斗,炮火集中在背后的人脉支持上,秦家以顾家琪名声有污容德有亏为由,说服文武朝臣另选皇后。

    秦家堡也是保皇派的主要力量之一,顾家垮了之后,司马昶的安危改由秦家负责守护。像石画楼、窦鱼龙、贺五陵等人都是秦家寻来的人才,人们普遍认为,正是有秦家,才有如今有才有能的宁帝。

    按照这个标准,秦家和顾家拥立司马昶为帝的功劳可以持平。

    选谁家姑娘为后,除却家势后台,剩下就看品貌性德,秦宝月比顾家的强的可不是一点两点,单就世人最重视的贞洁,就足以把顾家琪给比下去。

    正是因为秦广陵把这桩叫人难堪的旧事扯出来争输赢,秦东莱忍不住抽自己女儿耳掴。

    秦广陵不引以为训,反而坚定地认为自己父亲因为跟顾家琪有染,而对她不公,更甚至说出自己曾和海陵王的人合作试图整死顾的事,并说出两人不共戴天的仇怨纠结在于顾家琪曾扮演秦飞卿戏弄于秦广陵。

    如果秦广陵说针对顾家琪的原因在于程秦顾三家的家族利益之争,而不是片面强调自己和顾的私人恩怨,那么,她的一些行为还说得过去。

    可惜的是,秦广陵过分注重自己所受的冤枉气,把秦家堡的位置放在个人得失之后,这样以权谋私却不自知,让秦东莱失望透顶,再次发出驱逐令。

    秦广陵这次可不像上回那样听话,她讽刺地一笑:“父亲,您凭什么赶走我?!”

    她走近书房门边,向里拉开门,外面站满秦家堡各位长老长辈家的年轻子弟,这群秦家堡的中坚,他们支持秦广陵与顾家琪对立,并声援秦广陵留下来继续主持秦家商业,该走的人,是甘愿放弃家族利益成全旧日恋人的前秦堡主。

    “父亲,您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秦广陵扬眉吐气斗志昂扬地说道,跟顾家琪讲什么情义恩德,那个女人,死不足惜。

    秦东莱看看外面众志成城、为秦广陵请命的众秦家子弟,他很满意看到这些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并紧紧地团结在秦广陵的身旁,如果他们的敌人不是程大胜、顾家琪之流的老狐狸,也许这时候,他会笑着夸说女儿终于成材。

    可是,没有如果。

    秦广陵骄傲的眼神微许闪弥,她在等父亲的下一步。

    秦东莱收回视线,说道:“你能做到这样,爹很高兴,不过,一切到此为止。暂停所有计划,先跟赔礼道歉——”

    这回子,轮到秦广陵表露出怒其不争的愤怒表情:“爹!你究竟还算不算是秦家人!?”

    其他秦家年轻人也义愤填膺,什么道理,在秦家高唱凯歌的时候,要他们向一个生不出儿子注定跟皇后无缘的失势女人道歉,把所有保险市场还给她?绝对不可能!

    秦家人认为,现阶段,司马昶确实是看不上秦宝月,但十年以后,顾家琪再怎么美也老了,那时候就是秦宝月的时代,投资或作战目光都要放得长远。

    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大有人在,他们鄙夷秦东莱的雄心不再日薄西山,自打秦嶂没了以后,秦东莱身上再也看不到昔日的秦家堡堡主的盛势霸气。

    在秦东莱与女儿、秦家年少一辈对峙的时候,秦二叔公等人拥着秦老夫人来到书房,秦广陵一见,心中更有底气。

    秦老夫人柱了紫檀木的老寿星拐杖,坐在首座,跟儿子说:抬举秦宝月为后,这件事,是她点的头。

    原因在于,秦家需要一个在皇宫里的人,撑起秦家堡的门面。

    没有秦宝月为后这件事,程秦两家在商市上会斗得两败俱伤,平白便宜其他人。至于重提顾家琪婚前失贞这样让人无光的事,是给那个目中无人的小丫头一点教训,别仗着自己为宁帝的元配,能不能做上皇后位置还得看秦家高不高兴。

    秦老夫人此举是在告诉她,秦家既能让她和海世子成婚,也能把她拉下马,变得一文不值。

    秦东莱心里是很清楚皇后人选变成秦宝月这事里面一定有秦家长老放话,只怕此举不是在救秦家,而是加速了秦家的崩塌。

    秦老夫人见他如此涨他人志气,疾言厉色道:“东儿,这可不像是你。想当初,你是如何快刀斩乱麻,将她送离秦家入京。而今,顾家小儿咄咄逼人,你这样优柔寡断,如何领着秦家渡过生死大劫!”

    秦东莱当然是知道老夫人暗指的是什么事,老夫人和大多数秦家人一样,以为顾家琪给他生了个儿子,他是舍不得对她下手。也不怪老夫人也如此认为,秦东莱对顾家琪有情,是有脉可寻的。

    杂的不说,主要提两件,一是秦飞卿的假死。当时,秦家要弄死顾家琪不比捏死一只蚂蚁难,是秦东莱独排众议,把人留下送进京里。对秦家来说,此举就是留下个祸根。

    第二件事,为填补乐安钱庄欺诈案造成的皇庄银根大缺口,秦家堡卖家抵债,秦二爷要除顾家琪,反被秦东莱所灭。秦二爷的死,是对秦家实力的痛击,更是在秦家疮伤上撒盐巴。

    秦东莱不欲解释,无奈地问道:“母亲,您既知其中隐患,又如何纵容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