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流年 (第3/3页)
与生俱来,于你而言,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她到底在说什么! 沈宛难以自持,轻轻笑了起来,“周二公子,好好保重。”她飞快的转过身,背对着阳光,低头盯着脚下的石子。 太阳越来越耀眼了。 混乱的思绪一点一滴的平静下来。 沈宛终于察觉,自己为何会如此失控。 她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怨恨的,尽管这个怨恨并非来自她本人。也许是这具身体沉淀了过去的那段回忆,也完好无损的保留了那段屈辱。 被周景年,被周家拒绝的屈辱。 自然,沈宛也不打算解释什么。她和周景年的交集,也就到此为止了。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身后有稀稀落落的脚步声和说话声。 沈宛很专注的盯着那道断头台,一步一步更靠近了一些。稍后,建王就要被押上去斩首了。 等待的过程变得格外的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格外难熬。 日头高照。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在身上,沈宛额头沁出了一层薄薄的汗。可是她只是一瞬不瞬的盯着断头台,仿佛这个世界。便只余下她一个人。其实,原本就只有她一个人。她是被放逐到这个时空的现代人。 忽然有什么冷冷的东西滑过了她的身侧,沈宛微微一怔,回过神来,低头一看,便见她胳膊边多了一个布囊,看样子。里面似乎装着冰块。握住那褐色布囊的,是白皙修长的手指,指甲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沈宛微眯着眼,几乎不用去想也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 “你也喜欢看热闹。”她已经平静了不少,莞尔一笑,看了眼身后的人群。“挤过来费了不少时间吧?” 周景年淡淡瞥了她一眼。“我一直站在你身后。” 沈宛也不觉得窘迫,吐吐舌头,“我就说后面一直没人挤我呢。”忽然觉得好玩,促狭的望着周景年笑,“你这么直挺挺的站在那里,没被人把背上挤得青一块紫一块吧?”想到就觉得可笑,忍不住抿着嘴偷笑,顺带偷偷看了一眼周景年。 真是失望。这个男人,脸色冷冰冰的。没有半点表情。 沈宛觉得自己没来由的生出了捉弄的心思,这种情绪的大起大伏让她迷失,“我说,你怕不怕疼?” 周景年好看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却并没有露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也许怕吧。” “那我掐你一把,看你会不会变脸。”沈宛玩笑似的伸出了手,忽然想到什么,缩回了手,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浅。 她忘了,这已经不是她的时空了。这种玩笑,在他人看来,也许轻佻,甚至不可思议。 男女授受不亲啊。 面前忽然出现了一条手臂,周景年冷冰冰的声音传来:“掐吧。” 沈宛觉得自己小心肝都在颤动,险些以为出现幻觉,哽了一下,讪讪然笑道:“我是说笑的。” 丢人啊 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喧嚣声,沈宛心中一紧,似有所觉的朝着人头攒动的地方望了一眼。 穿着囚衣的建王正被两队锦衣卫押解过来,方才还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万籁俱寂。 沈宛睁大了眼睛,看着建王步履蹒跚的走上了断头台。他的容貌并不出众,乍一看之下,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如今下巴生出了一圈胡腮,头发稍显凌乱,连普通人也不如。也是,一般人失败了还可以重来,夺嫡失败,只有死一条路可走。他们隔得这样近,几乎能听见建王大口喘气的声音。 然后,手起刀落。 鲜血喷薄而出。 沈宛眼前只余下一片血红。 这是她第一次见证死亡,还是以砍头这样血腥的方式。 人群在渐渐散去,说笑声打骂声充盈于耳。 沈宛在原地立了很久很久,眼角余光却发现,周景年也一动不动的立在那里。 她不由看了他一眼,他的面容隐在阳光深处,凛冽而薄凉,仿佛周身都是寒意。夏日的阳光这样热烈,这样炽热,却仿佛照不到他。 当然,沈宛本人,也不在他的世界里。飞快的转过身,踏出的脚步却在看见沈晔的一瞬间停滞。 沈晔就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呆呆的望着断头台,目光幽远而凄凉。 建王改变了太多人的人生。 沈宛叹息着,走到沈晔身边,低低唤了一声:“父亲。”这一声呼唤,令沈晔如大梦初醒般,一个激灵,清醒过来,又露出了熟悉的温和的笑容,“时候不早了,回去吧。”沈宛这才发现自己双腿已经麻木,口干舌燥,腹中更是唱起了空城计。毕竟从早晨到现在,滴水未进。 而周景年,还似一棵大树般,杵在那里。 沈宛鼓起勇气,又跑了回去,仰望着他,“日头正盛,再不走会中暑的” 周景年若有似无的叹息了一声,如同来时一样,飞快消失在了鳞次栉比的街头。 沈宛再次回头,发现沈晔正目光复杂的看着自己,她心中一慌,面上却是一片镇静,“回去吧。” 马车上,父女二人都很沉默。在马车轮单调的声音中,沈晔缓缓合上了眼,闭目小憩。沈宛将帘子撩开一角,看着外面的街道。和前几天的紧张气氛完全不同,现在一派繁盛景象,恢复之快,令人觉得不太真实。战火到底没有延绵到京都,否则,还不知会被摧残成什么样。 不过,战争尚未结束。虽然边关屡屡传来捷报,可总让人心里不踏实。 沈宛缓缓合上了双眼。 始作俑者终于被处死,而她心中的恨意,却并没有消减半毫。 她想起了在这场夺嫡中,无辜死去的人。先是沈夫人,后是叶老将军,然后是叶云归的meimei叶桑 不,有更多人,因为这场动乱死去。 当嘉峪关被破的那一天,当鞑子长驱直入的那一天,就有许许多多人,死在了战火中。 如果没有建王和鞑子勾结,边关也许还是一片安宁,这样于山水也不会中箭而死,马连珠或许已经等到了曾经许诺娶她的表哥 多少人家破人亡,这种心灵的创伤,要用多少年才会抚平?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