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蟾蜍火速升官记_一篇多余的文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篇多余的文章 (第6/6页)

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必然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这几年来诸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重振“乡贤文化”,冀望依靠乡贤力量的引领和带动,来打造无数个“西湖李家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当然,我们也得客观的承认,在乡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家园里,“乡贤文化”只能算是美丽的花朵一支,只有百花盛开,百鸟齐鸣,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家园绚烂无比。不过,既然重振“乡贤文化”,依靠乡贤的力量是振兴乡里、兴利除弊的一剂良方已经凝结为一种共识,我们就不要等待观望,我们需要的就是马上行动。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多数人,也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人,对那些德高望重的乡贤只能抬头仰望。但面对这些乡贤、达人这一面面闪光的镜子,我们没有理由躲避,我们就更应该站出来,在回望乡村、回馈家乡的事情上,能够有所作为。

      而作为各级政府,甚至在国家层面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因势利导,将这个惠及万千乡村的善举像当年推行农村“土地承包制”一样,能够早点在全国有序地推开。而对于“泛乡贤”力量的重要组成和补充——从乡村通过考学走出来、并逐渐到了退休年纪又有一份真诚回望家乡、回馈家乡情怀且越来越壮大的队伍,要乐见其成,并给予鼓励,即在现行的土地政策上“还给”我们一个最基本的权利,能让我们买房,建房,让我们能在回望家乡、回馈乡里得时候有一个安居之所,从而让我们在回馈家乡的路上走得稳一些、从容一些。

      其实多年来,国家选派教育条线的老师、医疗条线的医务工作者、农蓄条线的技术人员去支援贫困偏远的乡村,甚至号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加入进来,目的是希望那些贫困的乡村,在新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路途上,不至于掉队太多、太远。这样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广大的乡村非常需要但十分缺乏的。但这样的人才来到乡村,往往都只能是个匆匆的过客,即便有个别人有很深厚的支援乡村的情怀,想扎根乡村,那只能是一二个孤零零的美丽故事,最后成为供新闻媒体去过度消费的样板,被抽干榨净。

      所以说,国家倡导如此这般的知识扶贫、智力扶贫、技术扶贫、文化扶贫之策,虽然说算不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但怎么看最多算是个权宜之计,不是药到病除的根本之策。而真正的要改变乡村教育、医疗、科学种植养殖的落后面貌和现状,还得有一批批真正愿意留下来扎根乡村的人。不过,这样宏达的现实问题也不是国家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几代人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好的是,目前有一支愈来愈壮大的队伍和力量能够很好地弥补乡村这样的一种不足,改善乡村人才缺乏的状况。他们就是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陆陆续续从乡村走出的大学生、中专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形成一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在这只强大的力量中间,有老师、有医生、有农林技术人员;还有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在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工作人员,等等等等。这些人能从穷乡僻壤的乡村通过考学这条“天路”走出乡村,本身就证明了他们的优秀。而且,在这群类人群中,从上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算起,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他们接近退休,有的已经退休,而且,这支退休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

      比较一下,这些快退休下来的人,与国家鼓励到乡村去服务的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知识有文化,这些人都受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而且有长期在都市生活的经历,他们始终处在信息、知识、时尚的前沿,成就了他们有较高看问题的视角和眼光;二是他们有颇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几十年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历练,他们已经被打磨成了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行家里手,是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技术扎实的医生或者护士,是种养殖方面的专家,是……;三是他们本身就来自乡村,虽然他们离开了乡村几十年,但他们的父母在乡村,兄弟姊妹在乡村,根永远在那里,他们与乡村的联系从来就没有隔断过;四是他们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几十年工作下来,都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若能回到家乡,不再只是空空的行囊,他们可以将这部分财富拿出一部分到乡村消费,可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回馈乡村,甚至可以在公益事业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资助;五是他们对家乡永远不变的爱,这是最最重要的。心中始终装有家乡,这是他们回馈家乡不竭的动力源泉啊。

      哎哟,我的情感也真是有些脆弱,就一份埋藏内心深处的对家乡深沉的爱,被前不久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一撩拨,在一份热血澎湃激荡之中,思想就收不住缰绳,让我联想到近几年来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的“乡贤文化”,继而又联想到蜗居城市一偶想告老还乡、落叶归根去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时候诸多的游子所遇到的想回去又不能回去的一份尴尬,这些这些,让我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份神圣的使命感,催促我提起笔来哗哗哗,就写下了这多絮絮叨叨的文字。一言以蔽之,在靠“乡贤文化”振兴乡里的时候,我们这些生在乡村的你我,在乡贤的感召和引领下,为家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啊。

      在我提笔开始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时值夏末初秋的八月。而这个月份,让我想到我少年的时候只见到过书名的一本小说《八月的乡村》。这本书因当时口袋里只有两颗核桃没能满足伙伴要求再添上一颗核桃才能换过来看而最终没有看成而很是遗憾,但这个美丽的书名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且伴随我到至今。人啊,往往就是有些不可思议,每年的八月份一到,这个美丽的书名《八月的乡村》我就会从记忆的深处蹦跳出来,从而就让我想到自己家乡秋风送爽,稻谷和瓜果飘香那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家乡的秋天很美啊,这是我童年少年时的记忆。而今,我已经渐渐老去,真想能悠闲地走在家乡的田塍上,哼唱着改革开放初期那首描绘美好乡村图景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去欣赏那迷人的美景。但愿未来的我的家乡,中国几千个乡村,像乡村改革初期一样,在国家政策眼光的普照下,加上有像我一样从乡村走出、又在落叶归根的年纪回到家乡的游子的一份贡献,迎来又一次焕发生机的那一天。

      当然在这个美好的时候,最好在我的家乡还有我一栋自己的小屋,能够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眺望着屋顶上飘出的袅袅炊烟,我扛着锄头跨出田垄,悠闲自在地向那个窝走去。这样一份美妙的感觉也能荡漾在像我一样有一份nongnong家乡情怀之人的心田里。

      一品左手

      于2016、8、31草就,观点有些偏激,请多多原谅和包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