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 不一样的历史(十四)  (第1/2页)
    华盛顿,初春时节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宫西厅,随着最后一名穿着大明帝国官员服饰的中年人到达,与会的八国代表全部到齐。    与另外七个国家代表不一样的是,主持会议的美国总统明显带着一丝笑意。    这不是东道主那种礼节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后到达的帝国代表明显脸色阴沉。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的会议。    另外,这次会议上将要签署的国际协议也肯定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    此时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鸿章并不明白,帝国首辅为什么要答应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为什么要决定签署这份明显对帝国不利的协议。    可是,他只是首辅的代表,无权决定帝国的未来。    再说了,首辅乃何许人也,他能够看穿首辅的长远打算吗?    正是在这个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鸿章代表帝国在印有《门户开放》的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盖上了帝国的印章。    随着美国总统最后一个签字,最后一个盖上美国的印章,这份标志着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协议正式生效!    实际上,对帝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呢?    自从林则徐出任帝国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辅之后,帝国开始转型。除了收缩海外势力,将更多的国力用于国内发展之外,帝国还逐步与欧洲国家,以及新兴的美国签署了友好和平条约。    此举,为帝国赢得了极为难得的喘息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帝国面临的严峻考验。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民众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摆在帝国政府,摆在帝国内阁首辅面前的大难题。    林则徐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到明历四百九十四年,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国内的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    十年之内,帝国国内失业率从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业产值从一百三十五亿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亿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国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    即便在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的总体国力仍然处于极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这十年的稳定发展,没有林则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国恐怕根本熬不过这十年,早就分崩离析了。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样处于战争“后遗症”期间的欧洲国家开始好转。    只不过,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    明历四百八十七年,美国向独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战。一年后,墨西哥战败投降,以战争赔款的方式,将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周,亚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一部分割让给美国。    面对美国的扩张,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墨西哥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观。    说白了,帝国也没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与美国开战。    也许,欧洲国家正梦想着帝国与美国开战呢。    尝到甜头之后,美国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变本加厉的推行扩张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为美国后院的概念。    只是,当时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列强,都无力与美国抗衡。    或者说,不想与美国敌对。    如此一来,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历史机遇。    当然,“倒霉”的不仅仅只有大明帝国,还有欧洲国家。    到明历五百三十年,也就是“美西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在实际上成为了美洲霸主。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不但占领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还一举夺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太平洋地区,对大明帝国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此时,大明帝国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具备了重新发动战争的能力。    问题是,欧洲国家也恢复了元气,甚至实力大涨。连欧洲国家都没有帮助西班牙对付美国,大明帝国有什么理由为西班牙出头?    “靖绥政策”的结果只是更大的苦果。    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刚刚打败了西班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