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舰队跟班节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第1/2页)
小寒号,立春号,惊蛰号,清明号,立夏号,芒种号,小暑号,立秋号,白露号,寒露号,立冬号,大雪号。 雨水号,春分号,谷雨号,小满号,夏至号,大暑号,处暑号,秋分号,霜降号,小雪号,冬至号,大寒号。 **** 现代战争打的什么? 恐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后勤。 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恐怕还没有多少人,特别是多少国家的海军将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至少,很多国家都没有认识到海上补给的重要性。当时,大部分国家的战舰都是以后方的港口为基地四处活动,很少考虑在海上进行补给。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海军首先认识到了海上补给的重要性。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进行的几场关键海战就让帝国海军认识到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海军基地无法为舰队提供全面支持的情况下,海上后勤保障直接决定了舰队的战斗力。 另外,帝国海军是当时全世界唯一的全球性海军。 即便是帝国海军的几个主要对手,都算不上是全球性海军。美国海军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东部与大西洋,还有美洲沿岸地区活动;英国海军则集中在北大西洋与西南太平洋上活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海军都在地中海与北大西洋附近活动;日本海军则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上活动。 可以说,只有帝国海军需要考虑让舰队到达全世界的各个海域作战。 战后,帝国又丢失了很多海外领地与海外殖民地。如此一来,海上补给更是保证舰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也能从帝国海军的战舰设计上看出来。 可以说,除了需要考虑跨越太平洋与帝国海军决战的美国海军,以及需要在西南太平洋上有所作为的英国海军之外,帝国海军是最重视战舰续航力的海军了。当时,为了保证战舰的续航力,帝国海军不但放弃了重巡洋舰,还对其他战舰的一些战术性能做了牺牲。只是,帝国拥有一流的舰船工程师,以及一流的造舰技术,所以帝国海军的战舰在保证足够续航力的情况下,性能不但不比对手差,甚至还要稍微好一点。 只是,战舰的续航力再大,也不是持续作战能力的充分条件。 不说别的,在很多港口都能获得燃油与生活物资补给,可是除了在海军基地之外,战舰不可能得到弹药补给!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保证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必须装备一种能够为舰队提供弹药补给,并且最好能够跟上舰队的作战速度的弹药补给舰。而在和平时期,最为活跃的不是战列舰,而是巡洋舰。如此一来,弹药补给舰必须能够跟得上巡洋舰的速度,甚至要求能够伴随巡洋舰作战。 还有,在远离基地的战斗中,战舰肯定会有所损伤,所以补给舰还要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至少能够帮助受损战舰前往最近的港口。 按照这些战术要求,五十八年(26年),帝国海军就下达了招标书。 就在几家主要造船厂积极展开设计工作的时候,一件事情让帝国海军在招标书中加入了一项新的战术指标。 当时,帝国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爆发叛乱,舰队在执行镇压任务的时候,因为战事频繁,很难返回港口更换炮管,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用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的炮管继续作战。结果,在几个月的平叛战斗中,至少有十一名炮手因为炮弹炸膛而阵亡。 看上去,这只是一件小事。 炮弹炸膛并不希罕,在战斗中很容易出现。 只是,帝国海军非常重视这些“小问题”,因为小问题得不到解决,迟早都会变成大问题。到时候再来设法解决大问题,不但更麻烦,而且投入更巨大。 因此,帝国海军要求补给舰必须具备在海上为战舰更换炮管,乃至一些关键设备的能力。最终,因为难度太大,所以帝国海军降低了一些要求,比如不需要具备为战列舰更换炮管的能力,也不需要具备更换大型设备的能力。主要就是在更换战列舰炮管这类大型设备的时候,战舰很难在海上保持稳定,作业风险太大。如果要想保持稳定,补给舰就得造得更大,成本将高得离谱,而且使用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再说了,如果主要的关键设备出了问题,战舰也应该返回海军基地,而不是继续留在战场上。 下达了新的战术指标后,帝国海军将这种战舰定性为:快速战斗支援舰。 只是,设计工作远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不说别的,当时几家造船厂都没有设计过类似的战舰,相关的经验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所有设计工作都得从最基础的层面做起。 直到六十二年,几家造船厂才陆续提交了总体设计方案。 在经过了三轮竞标之后,之前从未参加过战舰设计,只设计过大型商船的南通造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