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海上奶牛天干地支级快速综合补给舰 (第1/2页)
相对于快速战斗支援舰,帝国海军对海上综合补给的认识比较晚。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的海军,帝国海军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庞大的舰队,还拥有世界上最完善,分布最为广泛的海外基地。 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海军需要用有限的兵力完成更为繁重的任务,比如镇压殖民地暴乱,保护海外领地,维护帝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保证帝国侨民的安全等等。另外,局部作战与地方小规模冲突的战斗强度都不大,敌对力量几乎无法威胁到帝国海军的战舰,舰队最需要的是弹药,而不是燃油。如此一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最为重视的就是以运送弹药,提高战舰持续作战能力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当时,帝国海军并不是没有专门用于油水补给的舰船。 在镇压东北非洲与南亚殖民地暴乱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征用了数艘民用油轮,并且临时为这些油轮安装了燃油与淡水补给设备,由其为持续作战的舰队提供油水补给。 显然,这些临时征召的船只无法满足高强度战争的作战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了海上油水补给的重要性。 相对而言,再多的,再密集的海外军事基地都无法满足舰队高强度作战时所需要的后勤保障与后勤补给。另外,维护海外军事基地的代价非常巨大,不管是帝国海军,还是其他任何一个海军强国,都不可能在维持大量的海外军事基地。在此情况下,要想提高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就必须增强海上补给能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帝国海军提出了设计与建造快速综合补给舰的要求。 与快速战斗支援舰相比,快速综合补给舰更为注重油水补给,同时具备一定的战舰维护与修复能力。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还计划通过将快速战斗支援舰的任务范围扩大来满足舰队补给。 很快,这一方案就被否决了。 如果按照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满足一支舰队(至少二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与六艘驱逐舰)的后勤保障需要来计算,至少需要运载八千五百吨的弹药,一万五千吨燃油,二千五百吨淡水,五百吨食物,以及一千到一千五百吨的其他各类物资设备。如此一来,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至少得运载二万八千吨货物,如果要使其达到最低二十四节的巡航速度,以及一万五千海里以上的航程,其满载排水量必然超过五万五千吨。 以战前的船舶建造能力,这样的舰船即便能够建造出来,价格都将高得离谱。 另外,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按照战前标准设计的后勤保障舰船很快就会落后。战争爆发之后,各类战舰都是越造越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很快就超过了四万五千吨,最终甚至超过了六万吨;轻巡洋舰的排水量也很快超过了一万吨,最终发展成了多用途巡洋舰;驱逐舰的排水量也是直线上升,甚至超过了一战时期的快速巡洋舰。随着战舰排水量增加,战舰的载油量,载弹量,以及官兵数量都会增加,从而导致战舰一次所需补给物资的数量急剧上升。 再者,战争时期,舰队的规模也在扩大,一支作战舰队往往包括了四艘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与十二到十六艘驱逐舰。 由此可见,即便按照五万五千吨的满载排水量设计,二艘后勤保障舰船都难以为一支作战舰队提供后勤保障。 从战时安全角度考虑,也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 综合这些因素,帝国海军最终决定发展一种侧重油水补给,具有综合后勤保障能力的舰船。 相关的设计任务仍然委托给了南通造船厂。 当时,帝国海军的军费有所提高,但是大部分的资金都用来采购新式战舰,而且“节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也在建造之中,所以帝国海军没有太多的经费来设计与采购快速综合补给舰。从一开始,海军就要求尽量降低成本。 如此一来,南通造船厂采用了设计“节气”级的方法,即大量采用民船标准。 为了降低设计费用,南通造船厂还大量借鉴了“节气”级的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