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筏与独木舟 (第2/2页)
定都是7O00年前的遗物,与《周易》所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致远以利天下”互相印证,可以断定独木舟出现的下限时间约在七八千年以前。 1958年在江苏省武进县奄城乡曾发掘出一支长11米,宽0.9米,内底宽0.56米,深0.42米的独木舟。它就是用一整段大原木挖空而成的。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的独木舟。这也可与“刳木为舟”的记载相印证。1965年前后在奄城又陆续发现两只独木舟。据考证,也是春秋时期的。其中一只尖头敞尾,看上去似乎只有半只,实际却是一只完整的独木舟。敞尾,没有尾封板,建造起来容易。船靠岸时,上下也方便。航行时,人靠前坐,头重尾轻,敞尾翘在水面上,也没有进水之虞。这是另一种类型的独木舟。至今,我国已出土独木舟20多只,其形体约分为三种: 1.头方尾方:没有起翘,几乎是平底。 2.头尖尾尖:舟头舟尾都起翘。 3.头尖尾方:舟头起翘,尾部平底。 后来的船型也主要是这几种,底有平底、尖底,很可能是由独木舟的船型发展而来的。 据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史记·夏本纪》),辗转水上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他能率领人民疏通江河,使之能畅流入海,并能修建灌溉渠道,变水患为水利,可以说,独木舟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了独木舟,可以使人们跨越水域,征服自然,并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直到今天,我国西南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使用独木舟作为渡河的工具。另外在西藏东面的益贡河上可以看到一种直径为1.3米的大独木舟。一些人生前用独木舟作水上工具,死后还用独木舟作葬具。在国外也是如此,太平洋中部国家基里巴斯共和国是由大小33座岛屿组成的,岛与岛间的交通至今还依靠独木舟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筏和独木舟是远古祖先最简陋也是最重要的渡水运载工具。它们成为我国古代造船技术中两大船型系统的雏型。 有了渡水工具,远古祖先得以进行海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我国东部沿海的东夷人,自古习于海上活动。他们创造了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这两种文化与中原的仰韶文化①成为哺育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摇篮。 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存,被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以薄而有光泽的蛋壳般黑陶为典型特征,又称黑陶文化。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交界处大汶口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存。它分布在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中晚期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演变而成的一种新石器晚期文化,距今约400O年左右。 在山东半岛烟台白石村遗址、蓬莱紫荆山遗址中出土了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典型器物直口筒形罐,还出土了作为辽东小朱山中层文化主要特征的几何形纹、压纹等纹饰的如平行斜线纹、叶脉纹、网络纹、印压纹的陶器等。在旅顺口郭家村上层发现了又黑又亮又薄、轮制磨光的黑陶及精制而成的三足杯之类陶器。说明山东半岛的龙山文化已交流渗透到了辽东半岛沿海地区。 百越文化指远古时期居住于我国东南江苏、浙江、福建及岭南地区的越族各系(故称百越)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越族是擅长海上活动的民族,他们通过航海活动把百越文化传播出去。百越文化的典型遗址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百越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印纹陶器和有段石锛。近代在台湾相继发现了大量的百越文化遗存,台湾发现过不少有段石锛,也到处可见龙山文化遗存。 我国沿海各地区文化的互相影响渗透的现象正是由于我们祖先进行远古航海带来的结果。那么远古是怎样航海的呢?方法一定是很原始的,但必须有最可靠的陆标定位来导航。我们的祖先要把熟悉的地形地位保持在自己的视线内及记忆之中,以保证不迷航。在长期的航海活动中,在实践的观测中获得原始的天文知识。在江苏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上有将军崖岩雕,它刻在海拔20米的黑色岩石上,上面可见农作物、人面、鸟兽、星云等图案和各种符号。人头上有三角尖状饰物,脸上刻有花纹。人面中间夹杂着星云图,星云图中还有表示太阳和月亮的图形。这些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沿海居民的天文知识。他们在多年的航海实践中积累了天文观测的经验,可能已知道利用太阳、月亮和某些星辰的出没规律来辨别方向,以指导出航、返航和进行捕捞等活动。这是人类征服自然、争取生存的必然结果。 濒临西太平洋的中国人早在距今7000年前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导航知识开始了海上航行,说明中国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