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_楚国与楚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楚国与楚姓 (第2/2页)

怀王时,楚与齐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其后裔退居闽越),设郡江东。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后三年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楚姓

    一、姓氏源流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所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所载,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鲁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姓。

    3、出自上古贤者楚老,当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时楚隆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出自春秋时赵孟(即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饶时氏,汉姓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熊绎。西周楚国建立者,文王师鬻熊之曾孙,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纣王子武庚叛周,失败后被迫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为根据地,另图发展。至熊绎时,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于丹阳,国号荆,爵同子男。后其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楚于东周时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曾一度十分强大。战国后期楚灭于秦,其后世子孙为纪念故国,有以国为氏者,称楚姓,并尊始建楚之熊绎为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楚国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特别是楚庄王时,国势之强,天下莫敢与之争锋,大有问鼎中原之势。但后来由于佞臣弄权,楚王昏庸,加之秦国变法后,崛起于西方,楚国逐渐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终为秦所灭,楚姓之大宗正式产生。在熊绎之后的楚姓产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于鲁(都今山东省曲阜)以及当今之山西、河南等地。历汉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于江陵县与新平郡,江陵县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毋庸置疑应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于今陕西彬县,可见楚姓入陕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间,楚姓如同汉魏时期一样表现得非常沉寂,令人难知其繁衍播迁的准确情况,但楚姓以上述郡望为中心,渐播迁于今湖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后,楚姓见诸史册者渐多起来。南宋至元,楚姓因战乱之苦,渐有南迁于云南、广西、广东者。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官场黑暗,战乱频繁,灾疫连绵,始建明后,人口减员甚巨,为“缓解中原之急务”,明政府强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在祖国西北之甘肃、宁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则有南入越南、缅甸等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此际也有沿海之楚姓飘洋过海,入台湾或国外者。明末张献忠屠川后的湖广填四川,则有两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庆之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约占全国汉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