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二章 渡过大河 (第1/2页)
“什么?大河改道了?!” 骑兵带回来的消息让我坐不住了。 洪水肆虐这两个多月里,铜锭已经断了货,打铜区的匠人们整日长嘘短叹,无所事事,就等着水退后让骑兵们去带一批铜锭回来好开工。 按以前的规矩,去带铜锭的骑兵会得到一些铜制品,他们也非常愿意。 但8月6日出动的“运铜队”在13日就返回了太昊城,然后给我带回来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水很宽,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沿河跑了一天也没有找到过河的地方,只能返回了。” 三天后,我带着一队骑兵到了大河边。 老天! 大河将我们原来从少昊过来的通道完全阻隔断了! 现在大河是从西北往东南流的。 按道理这个方向是淮河流域啊!为什么成了大河的入海通道? 夺淮入海!我脑子里浮出这四个字。 在后世的书上,我应该在哪里见过这四个字,似曾相识,却记不起来了。毕竟是学工科的人,对这些文史方面的细节不甚了然。 但现实就是:我们和大元诸城、少昊、有熊族都彻底地失去了联系! 公孙豹跟在我身后,欲哭无泪。 他还怎么回去啊! 现在的大河才真正露出了“大”的本来面目,再不是冬天那般清浅孱弱,而是磅礴浩瀚,一眼望不到边,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至少也得有二十多公里宽的河面! 这个宽度甚至不会少于从太昊到石头城的距离! 后世的黄河应该没有那么宽吧。 近百人分为两队,分别沿上下游两个方向开进,寻找可能地过河地点。 我往上游走。对另一组骑兵提出的要求是:“寻找水面平稳,宽度尽可能窄的地方。” 入夜以前,所见的都是茫茫水面,不见对岸,耳边尽是哄鸣的水声,我们在大河边搭起帐篷,露宿下来。 熊熊的篝火燃起,映得星空黯淡。我和公孙豹他们在星空下的大河边,看着波纹反射的火光发愁。 公孙豹其实不用太担心,大河在冬天可以轻易地涉过,最多只需要等几个月而已。有熊族今年地粟应该也要丰收了吧,我留下的那些战士应该能够为有熊族人提供必要的农业技术指导。甚至我相信,在冬天到达有熊族的公孙豹会看到,他地族人已经可以开始制作比较粗糙的陶器了,而且生产农具、弓箭和藤网的技术也已经大为提高。 但我的麻烦才刚来到。 太昊这几年的发展,与大元诸城和工业村源源不断提供的人才、技术、铜锭有密切的关系,而太昊地最新技术也在通过这条道路反向提供给大元诸城和少昊。 下一年。我本来已经决定不再将农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而是集中精力寻找更多的金属矿,尽可能制作出比较硬的青铜来,说不定运气好的话,还能提前生产出铁来。 同时还规划了向公孙氏迁往北方的部族,以及姜由新控制的姜氏部族输出太昊文明。 但大河的阻隔,会使得太昊和少昊、大元诸城的物资和技术往来大大受限,特别是金属制品地缺乏了将严重制约太昊地发展。更谈不上大规模地向北方各族传播技术和文明了。 怎么办? 我苦笑了一下——难道用我才发明的木筏子? 这东西全靠木材身的浮力载重,加上形状很难加工,在水中的阻力较大,划起来十分费力。运送少量地人和物资还不是太困难,但要运输大宗物资,特别是还有怕水的粮食,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两天以后,两队骑兵按约定回到了出发点。 比较起来,我们的出发点已经是最理想的渡河地点了,其他的地方要么窄而水急,要么水平稳而宽得没边,根本看不到对岸的一点迹象。 没办法了,当前紧要的事情是和对岸取得联系,再想办法运送物资。 铁!我现在迫切地需要铁! 有了铁,就能造出锯和钉,就能制造出高精度的薄板,就能造出船。 到那时,谁还怕这样的河! 但现在对我来说,大船还是YY的产物,现实点讲,恐怕只能先造几个木筏子了。 这一次我让几名骑兵速回太昊城,叫木驼带上大批木匠,并带着工具赶到大河边。而我们留下来的人则利用手中有限的工具,先建立一个简单的“码头”。 数十柄铜斧和石斧同时投入工作,在周边的森林里伐下大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