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三章 一脸幽梦 (第2/3页)
单相思的恋爱一方,只要有人提起“大海对面”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自已就像掉了魂似的着迷,他心道:“连日本天皇都承认徐福是他的先祖,何况我们庶民呢” 三木冷静之后,决定再次返回大海对面那片神奇大地.他放不下令他起心动念,美丽而虚无缥缈的传说:据传在中华盛世的大唐时代,一位准备渡海去东瀛弘扬佛法的高僧,准备了一批礼品;后高僧因故未行,这批礼品被尘封了,但佛教还是经由那儿传到东瀛. 作为中华文典宝藏的倾慕者,他想去打探一下宝典的风彩和下落, “我要做个先行者”. 三木做出了决定,心里已有献身准备. 此时的岛国已走上扩张主义的快车道,一个微不足道的北海道草根,竟然要另僻蹊径,在战火和刀光剑影中寻找一批子虚乌有的佛教经典似乎有点荒唐. 世界无奇不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呵. 他从东京坐船来到上海,开始了寻访之旅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如同一个挽起衣袖和裤管的少女,刚从农村田野款款走出.少女丰腴的身体预示着青春的活力 1845年开埠的上海.她的发迹和“堕落”与纽约,巴黎,伦敦一样,缘于她的“水性杨花”.上海也是因为她的“国色天香”和美仑美奂,没有例外地步世界大都会的后尘,吃她的“青春饭”了. 十九世纪后期,清庭与太平天国战事奋起,江南一带起义军与清庭政府军激战,素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民众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昔日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兵匪猖獗.有钱人顾不得钱庄兴隆的财源和富得流油的田产,一夜间卷起细软,带上家小出逃近在咫尺的上海. 勤于劳作,过惯小康日子的江南农家,见大户人家为了保命抛家弃业,拍拍屁股走人了,“我伲农民的命不是命吗”一向明哲保身的江南农人们,终于也从苏南苏北浙江各个方向走上了通往上海的各条陆路和水路,应了西方的一句格言:“条条大路通罗马”. “上海,不管我来自何方我无法不爱你.”富人和穷人心里都默默地说. 殖民者看到上海具有如此得天独厚,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民心所向是意料中事.用一句中国话叫:“风景这边独好”.各国洋人不禁呼之欲出:未来的东方明珠,喷薄欲出.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用炮舰轰开中央之国大门,用所谓的贸易做生意来盘剥此间百姓的真金白银.他们首先将目光定格在沿海交通便利的口岸,从清庭手中取得沿海五城市的通商口岸权.上海是其中之一. 19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法租界相继产生. 在英美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大肆建立“国中之国”时,一向对东方睡狮虎视眈眈,且唾手可得的日本,走的是“沉默精进”路线,换句上海味道的话叫:“闷声大发财.” 大批日本人来到上海,居住在虹口地区,这里成为名副其实日本在沪的“影子租界”. 三木到上海也是情理中事.他记忆中的东北的旅顺,在他心里已与之“by”了,因为那里留下他命运中侥幸,然而也是不堪回首的一页. “上海,我来了” 三木在十六铺码头下船.,只见码头上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各路旅客踏进上海后,大多匆匆地各奔前程,唯有他像一只离群的孤鸟,不知往哪里去.他也没有太多兴趣去采风,观察上海市井生活的街头巷尾;虽肌肠辘辘,但也没有拦住一位上海人问:“啥地方买烘山芋北方叫烤红薯” 像大多数过路客一样,他首先是要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正当他被上海典型的轧闹猛,弄得七昏八素,六神无主;对周遭的人轧人,车轧人,车轧车的杂乱无章感到匪夷所思,一筹莫展,脑子一片空白时,突然,一个念头灵光乍现:“到上海日本大和株式会社去” 他在路边苏北人摆的大饼油条摊上用零碎角子买了一付大饼油条,喝了一碗咸豆腐浆,然后匆匆拦了辆空的黄包车,对车夫道:“到上海日本大和株式会社” 车夫是常在外滩虹口间来回拉客的苏北难民,来沪也有年把了,“老家打仗打得一塌湖涂,啥人有心思种田,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上海,”车夫对三木说. 三木上了摇摇晃晃的车身,问:“这老爷车,吃得消吗”三木在东北混过一段辰光,汉语口语已对答如流. 车夫道:“先生,侬放心坐,笃定泰山.”车夫又道,“车行老板还是蛮讲良心格,伊格破车子统统淘汰了,留下来用的都是叫关牢沪语结实的车子.伊讲性命交关个事体,勿好打朋格沪语开玩笑”车夫又道,阿拉老板讲闲话“刮拉松脆”沪语铿锵有力,伊对我讲阿拉晓得侬是江北来的逃难朋友,伊还讲,他乡遇故人,两眼泪不断,伊讲“现在是打仗辰光,除非是西洋人东洋人,只要是中国人大家脚碰脚,错勿多.”老板还讲,“阿拉勿管侬是东北来的还是西北来的,只要侬付得起份子钱,阿拉黄包车就归侬用,交脱份子钱,赚头统统归侬,侬乌兴伐沪语开心”车夫引述老板半生不熟的上海话,语音中既然也夹着苏北腔,真是世界变小了,逃难也会碰到老乡呵. 车夫见三木的装束和脸相,像个外地人,就用苏北上海话现开销,仿佛他是个本土上海人了,他与三木搭腔,道:“阿拉在苏州河边用芦苇搭个滚地龙,遮风挡雨.现在的时势是国已不国,家已无家.阿拉运道勿推板,额角头高,在难民如潮的英租界寻事体做,养家小.好在阿拉凭着身强力壮,很快在在车行租到了一部黄包车,老板也没过分为难我,老话说抢炮一响黄金万两上海这个地方真是弄勿懂,外头打仗打得糊天野地,上海照样灯红酒绿;有铜钱有办法的人钞票照样赚得莫劳劳沪语盆满钵满” 说着车夫拉起吱吱呀呀的车子跑将起来,嘴里还咭哝:“乖乖隆地东,上海大和株式会社,侬迪张车牌子硬得吓煞人呵” 说起大和株式会社,在上海是个大名鼎鼎的外资日企,在日本也如雷贯耳.它背后实际有日本官方的影子.日本军部高层早就对上海垂涎三尺,上海天时地利和上海身后的华东腹地像是日本军部大员们眼中一只美丽的天鹅和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