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二十一章 永历之野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永历之野望 (第1/2页)

    对于各大军团长官的任命,文官们本来就不熟悉各地的情况,所以没人提出异议。被任命为各自军团的军团长和政委的主官,也比较满意,对于军团的设立,他们手中的权力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明确和集中。从此以后更是名正言顺的成为大明的将军,光宗耀祖,史册留名,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永历给这些人分封官职,可不是让他们自行其是,成为割据军阀的,而是要将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无条件的服从自己的指挥,为复兴大明尽力。为此,永历与李定国、黄宗羲等人商量后,对每个军团都作出了下一步的作战思想,和战略目的。

    颁布了各个军团长的任命后,永历宣布文官退朝,内阁大学士和四品以上的武将留下,继续开会。

    永历并不想对各个军团干涉太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过多干涉各地将领指挥作战,不能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就会对使将军们束手束脚,局限了他们的发挥,在未来对清军作战时导致不利的后果。所以永历制定出的只是战略思想和战略目的,依此来主导各地明军的发展壮大和战略战术。

    现在所有的“根据地”都是建立在比较偏远的山区,虽然容易防守和转移,但是也限制了明军的发展,尤其是在将来面对强大的清军围剿,各个军团的长官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战术思想才行。

    永历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术思想,发扬“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避免与优势敌军决战,在“运动游击”中,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的弱点,一点点吃掉敌人,最终取得胜利。

    而进行“游击战”,还有一条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得到当地百姓的配合,无论是兵源还是兵粮,都需要当地百姓提供,所以要求各地明军必须立足于本地,搞好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宣传大明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标准,严格要求大明官兵遵守军规军纪。将来还准备设立“宪兵”,专门对军中的违法乱纪进行监督和执法。

    另外,永历还提出,在军队训练和作战的闲暇时间,可以帮助当地百姓做些活计,比如修桥补路之类的,但是绝对不许向百姓勒索报酬,否则军法从事。

    对于爱护百姓的说法,在这个时代的军人心中,老百姓不过就是提供粮食和军饷的,只要平时不去sao扰老百姓,不“抢男霸女”,就是好军队了,而万岁爷却要军队去主动帮助老百姓做些与军事无关的事情,虽说也算是积善行德的事,可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又有什么用处?

    黄宗羲对此进行了一番解释,他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始说起,而这个“道”便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与满清争夺天下,不如说是争夺民心,何况兵源、粮源还有税源都是来自老百姓,如果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就不愁军队得不到扩充,不愁军队没有粮食吃,在打仗的时候,老百姓能帮助运输辎重,还能帮助照料伤兵,甚至是临时组织起来去冲锋陷阵。

    这番解释立刻得到诸将的认同,这些人无不是贫苦出身,做官的时间也不过几天,还没来得及享受,所以还是能明白黄宗羲的话,更是知道永历皇帝的良苦用心。

    各个“根据地”的军团不是要“占山为王”,不做“土匪”,每一个明军战士必须知道自己是大明军人。作为一个军团的军团长,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带领军团实现每一个战略意图,打一个个胜仗。

    “根据地”的发展不能是无序的,军团的壮大不能良莠不齐,对于各个军团下一步的扩军计划,永历要求必须是精兵,去除老弱病残,还有那些惹是生非的兵痞,只留下年轻力壮的。每个军团的没有限额,在保证士兵素质的情况下,能扩充多少算多少。然后按照大明颁发的军制,先编成团级;如果超过两个两个团,编成师级。各级主官由军团长和政委任命。每个军团现阶段要求扩军到至少五千,在招兵的过程中,必须自愿,不许抓丁。

    军队扩编后,首先在进行训练的同时,要开始所谓的“思想教育”。对于这个“思想教育”,永历开动脑筋,想起了“仁、义、礼、智、孝”五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