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一枚暗棋 (第1/2页)
晋商自明朝便是北方财富的象征,当年“九边”中的两个边镇,大同镇和山西镇便在山西境内,因为每年所费粮饷弥巨,不得已自洪武朝便开始与山西商人达成协议,商人们用粮食换取“盐引”,再用盐引换取食盐,从而变卖到各地。 “开中制”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关的军粮来源,但是纵观大明数代,无不是官商勾结,利用“盐引”做文章,私藏夹带,造成了大量盐税流失。国家虽然损失了,但是却使很多盐商得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有的甚至富可敌国。 永历从黄宗羲和廖文希那里了解到这些,也不免一阵嘘叹,明言如果以后“大明中兴”,一定要实行“盐业专卖”,绝对不可让国税再流入个人之手。这并不是与民争利,大盐商们不能代表百姓,他们将食盐“囤积居奇”,然后再高价卖给百姓,苦了百姓,却肥了自己。 不过这些永历考虑的有些早了,现在当务之急是要遏制满清对江南商业的渗透。对此永历又与黄宗羲和廖文希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亲自渡江去扬州看一看。 韦小宝有“要事”在身,何况还有一个贝勒正在等他,永历让韦小宝跟在自己身边也不方便,便在第二天早晨,就让韦小宝离开了。 永历有自己的打算,《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虽然被康熙封为“鹿鼎公”,可也一样会帮助“师父”陈近南,那么自己的“义子”韦小宝就不会背叛自己,如果把他留在康熙身边,也许将来会成为一枚暗棋,也说不定。 送走韦小宝后,永历等人便坐上了横渡长江的客船,向扬州行去。一日一夜之后,客船到达了扬州,永历等人在码头下船后,进到城中,随便找了家干净的客栈住下,又派人出去联络张迪安插在扬州的眼线。 不长时间,张迪安排在扬州的眼线就被找来了,众人没想到竟然是一个算命先生。在永历印象里,这些“江湖术士”都是“不着调”之辈,怎么能做大明的暗探呢。不过廖文希对此却有另一番解释,说是“算命先生”平日里在街头巷尾摆摊算卦,所接触的人也是三教九流,探听情报倒是很方便。永历想想也是,于是让那位“算命先生”进来问话。 这个“算命先生”长的尖嘴猴腮,下巴还留着一撮山羊胡,眯眯着小眼。见到永历以后,立刻点头哈腰地行礼。 张迪办事,永历还是比较放心的,这些名义上作为外围的探子,张迪不会告诉他们太多,多数都是给钱才提供消息。这个“算命先生”虽然看上去让永历有些不舒服,但还是马上给了他十两银子。 这位见钱眼开,立刻跪下谢恩,又是一顿马屁,听得永历很是腻歪,只好挥挥手打断他,才问道:“最近扬州城内有什么稀奇事吗?比如说很多北方商人都赶到这里。” “啊,回爷的话,最近几个月扬州确实来了不少北方商人,不过有很多离开去了江宁和杭州,留在扬州的大多是盐商,前几天又来了一位叫做‘刘百万’的晋商,听说他以前是做铁器生意,不过这次是要插手盐业生意,还有就是准备从江宁‘吴定山’那里强买两座在安徽的铁矿,炼制兵器,然后卖给官府,应付福建沿海平叛之用。”这个算命先生说道。 永历与黄宗羲对视一眼,可以确定他应该说的不是假话,而且还很详尽,看来张迪在各地安插的眼线作用是很大的。 “刘百万等北方人要插手扬州的盐业,当地的盐商没有什么表示吗?”永历问道。 “当然有啦,不过我们这儿的知府杨大人是山西洪洞县人,偏心帮着北方商人,听说——”说着,算命先生压低声音继续道:“听说今年出盐的时候,北方商人每引可以夹带五十石的私盐,而本地的和江南盐商却一毫都不许夹带,为了这个,本地商人准备联名上告两江总督郎大人,可是扬州本地漕帮的暗地里恐吓本地商人,有些盐商,甚至是经营其他门类的商人,在受到恐吓后,已经不敢再出头了,正准备将商铺专卖,去乡下买几顷地做地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