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七十三章 勾搭外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 勾搭外人 (第1/2页)

    张煌言和张水蛟实在没想到他们的“疲兵之计”竟然为他人做了“嫁衣”,大澳岛的船队在袭击了虎门以后,又过了十来天,张煌言同时接到了广州和潮州的“线报”。

    这两个“线报”是安插在广州和潮州的探子送来的,而且内容一样。在二十天前,梅山“第三军团”在攻克顺丰县以后,并没有继续前进,而是折返回梅山,这是因为以“第三军团”的实力攻打县城还行,但要是攻打坚城“潮州”无异于以卵击石。

    此时尚之信由韶关赶来救援潮州,却在揭阳县停住了脚步,按照尚可喜的意思,可能中了“声东击西”之计,要求他们马上西返回援广州。等他们刚刚离开三天,潮州稍微松懈的时候,竟然真的遭遇了突袭。

    突袭潮州的不是别人,正是郑经的船队。这个消息让张煌言惊讶的好半天没有说话,他真的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郑经有意为之。不过“巧合”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大澳岛的大明海军即使是在尚可喜的眼皮子底下都未被发觉,何况是远在福建的郑经。

    “郑经捡了个便宜!”

    这是张煌言对张水蛟所说的,张水蛟当然明白张煌言的意思,不过对于郑经白捡的便宜,却只能无可奈何。

    对于郑经的实力,张煌言早就派人打探的一清二楚,尤其是水军的军力,是张煌言最想知道的。

    郑经的兵马几乎全部继承于他的父亲“国姓爷”——郑成功,传到他手里的时候,力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削弱。不过郑经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水军方面有大小船只千艘,水军兵力在五千余人,船上装有“红夷大炮”。最让张煌言惊奇的是郑经的船队中竟然有三艘“三桅帆船”,据说是从荷兰人那里缴获的,当然是他爹干的,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是继承而已。

    如果不是张煌言用计,将广东的清军弄得疲惫不堪,以郑经的实力未必能够如此顺利地攻下潮州。可让张煌言迷惑的是郑经的军队一直在福建沿海和台湾活动,此次怎么会突然对潮汕来了兴趣?

    张煌言心中对郑经并没有好印象,即使是对他父亲也没有好感,这个因果是在十年前就种下的。当年张煌言屡次请求和郑成功,或者后来的郑经联合抗清,不过此父子二人因为所拥大明皇帝不同,而阴奉阳违。

    “国姓爷”郑成功最先拥戴的是“隆武皇帝”,后来“隆武皇帝”遇害后,转而遥尊“永历皇帝”为主,却始终都把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放在眼里。所以作为鲁王侍读的张煌言更不受待见了,甚至在郑成功北伐的时候,被摆了一道,导致“功亏一篑”。

    到了郑经这一代,更是不如他的父亲,基本上是在被清廷打压下生存着,如果不是“永历皇帝”异军突起,恐怕他早就被赶到孤岛“台湾”了。

    在取得“虎门大捷”后,张煌言和张水蛟商议了一下,决定不能再困守孤岛,此时尚可喜的水军已被消灭,由此可以横行整个南海,对过往船只不再劫掠,而是改为收取税赋,对盘踞在南海诸岛的海盗进行围剿。如此,一来可以保证军饷开支,二来可以提高“大明海军”的名声,扩大大明的统治范围。

    二人商议结束,立即着手去办,张水蛟负责围剿海盗,张煌言负责在珠江口对过往船只进行盘查。如果是客船或者商船,只要交了过路费,就可以放行,但如果是清廷官府的船只,却只能在投降献船和击沉劫掠中选择了。

    虽然大澳岛的“海盗”,也就是现在的“大明海军”不能再抢劫了,但是收入却并没有比以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这是因为过去被视为虎狼之道的珠江口,如今已经变成坦途。以前盘踞在珠江口附近的几股海盗都在“大明海军”的围剿中灰飞烟灭了,通过对海盗的围剿,张水蛟又凭借着自己和金璃虎在南海的威望,收编了几股海盗,使大澳岛的兵力终于增加到了五千余人。

    正当“大明海军”快速壮大的时候,却遭受了“海军”建军以来的第一次挫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大澳岛的“大明海军”终于还是被无孔不入的探子查清楚了,回报给了广州城内的尚可喜。

    其实在很久以前,尚可喜就知道大澳岛的金璃虎,早就对大澳岛“垂涎三尺”了,甚至有过“招安”的心思,对金璃虎许以高官厚禄,不过被金璃虎三番五次的拒绝,后来“招安”的心思也就慢慢变淡了。

    尚可喜在得知大澳岛的海盗已经改称“大明海军”,前明鲁王侍读张煌言也在大澳岛,就连金璃虎也“退位让贤”之后,开始是惊诧,而后联想起在湖南、江西发生的事情,还有虎门炮台也可能是大澳岛偷袭的,立刻大惊失色。

    “后院着火了!”这是尚可喜的第一想法,想到如今自己连一艘船都没有了,而大澳岛的“明军”可以随时由珠江口进入珠江,然后逆流而上直抵广州,炮轰广州城。

    想到这里,尚可喜便坐立难安,将几个谋士参军找来,一起商议,可是半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提出一项有用的办法。

    正当尚可喜要“发飙”训斥这些谋士的时候,毛令拖着“病体”来了,而且还带着一个西洋人。

    毛令跟随尚之信出征,一路上千里,从北到东,从东到西之后,尚之信差点丢了小命,而毛令也累垮了。于是尚可喜很通人情地给了毛令十天养病的假期,并派自己的“御用郎中”去为他诊疗。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毛令是懂得感恩之人,对于尚可喜的“知遇之恩”早就报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了。所以当听到大澳岛之事后,马上走出家门,找到了葡萄牙人设在广州的一家商馆,见到了商馆“经理”莫布兰先生,而后就急匆匆地来到王宫。

    莫布兰,一个十年前就来到华夏的葡萄牙人,一个善于与华夏人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