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五章 激战绍兴 (第1/2页)
温州和台州这两座浙南的大城,接连被占据,而且是没有战死一兵一卒,这完全是方孝玉没有想到的。但是方孝玉并没有因为如此顺利,便得意忘形,反而更加小心谨慎。 台州通往杭州的道路上,还要经过天台县、新昌县、上虞县、绍兴府等几个府县,其中绍兴是杭州最后的一个屏障,只要拿下绍兴,杭州的大门就算打开了。 路上的天台县、新昌县、上虞县接连被明军占领,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守城的清军看见明军,没等明军走到城根底下,就跑光了。不过当明军进占上虞后,方孝玉得到探马来报,前边的绍兴府出现大队清军,人数在上万人,其中有一千骑兵,看样子好像是满洲八旗骑兵。 得到这些消息后,方孝玉马上找来右路军的五个副将,商议下一步如何攻打绍兴,还有消灭绍兴的清军,扫除通往杭州的最后一道障碍。 方孝玉跟随靳统武学习领军打仗的本事,又向万岁爷讨教过战法战略,他知道绝不可以打无把握之仗,在开战前,必要做到“知此知彼”,所以在很早以前他就摸清了浙江的清军兵力布置,甚至对浙江的清军将官也有过一番了解。 浙江设有巡抚,而且巡抚一般都是汉人担当,但在杭州这座名城,驻扎有三千满清八旗兵,主官为正红旗佐领隆尔萨。 隆尔萨年纪不大,他的父亲是顺治的近身侍卫,曾经教授过顺治习武。虽然后来他父亲早死,但是顺治念在他们一家忠心耿耿的份上,很是优待,隆尔萨年轻的时候就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成为顺治的贴身侍卫,直到顺治“驾崩”,小皇帝康熙登基以后,便外放到浙江,官升正红旗佐领,担任杭州步兵衙门都司一职。 方孝玉猜测,如今温州和台州接连被明军占据,浙南发生的事情,杭州不可能不知道,在巡抚赵廷臣被俘后,过了将近半个月,杭州才组织军队设防,也算是够晚的了。这可能与隆萨尔一直担任“内官”,不熟悉领军打仗的缘故。 此时驻守绍兴的清军有一万余人,其中骑兵一千人,不过绍兴河道纵横,却不利于骑兵作战,恐怕隆尔萨那一千骑兵得当步兵用了。此外隆萨尔还有七八千绿营兵,战力底下,两千八旗步兵,倒是有些战力,得小心应对。 方孝玉和五个副将商议了半宿,最后决定按照以前的计划,明军进抵绍兴后,如果清军出城,便在城外与清军野战;如果清军据守绍兴,便用大炮轰开绍兴的城墙,而后进城巷战,击溃清军,占领绍兴。 早晨,方孝玉下令明军开拔,一万两千余明军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着绍兴行进,十面金龙旗在前边开路,一杆巨大的旗帜,上面绣着斗大的“明”字,由一个威武的骑士扛着走在最前面。 右路明军穿戴的装束千奇百怪,有明军的土黄色短衣,也有杂七杂八的,老百姓才穿的衣服,甚至还有清军穿的青色“勇”字服,怎么让人看了都觉得不伦不类。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第二军团”本来就成色混杂,原来麒麟山上的土匪,闽西的客家人,还有新近整编加入的民团壮丁和投降清军,那有功夫为他制作明军的军服,只好先将就着。 明军进入浙江的时候,黑山和方孝玉就发布命令,严令将士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凡是有违反军纪者,严惩不贷。所以这路上,明军对沿路的百姓秋毫不犯,虽然浙江的百姓都奇怪这支不知道从那突然冒出来的大明军队,但是见到他们待人和气,军纪严明,比八旗兵和绿营兵强的多,过了几天后,便再也不惧怕这支军队,开始主动接近明军。 大明失去江南二十来年,但在浙江却并没有失去民心,浙江的百姓在证实眼前的这支军队确是大明的军队后,成群结队地夹道迎接明军到来,无论是士绅还是平常百姓,有的捐银子,有的拿出做好的包子和糕点等吃食,要献给明军军士。 见到这一切,方孝玉感于浙江百姓心怀大明之情,下令不许接受银子等贵重的物品,吃的倒是可以稍微拿一些,但不许乱抢,违者重罚。 明军士兵在严令之下,就连馒头、包子等都不敢拿了,不过此举却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都说这才是大明军队的样子,到底是咱们汉人的军队。 明军战士们因为得到了百姓的夸赞,走起路来更加有精神了,许多年轻的后生看到如此威武的军队,都起了参军的心思,纷纷找到军官,想要加入大明军队,将来好建功立业。 方孝玉正愁兵源不济,见到年轻人想要参军,当然高兴,便下令设立了一个新兵营,专门招募那些年轻人,并派出老兵专门训练他们。 攻打绍兴,方孝玉可不敢让新兵营打头阵,作为主力的仍然是麒麟山的老班底,经过数次大战,这些“土匪”早就不再是匪气缠身的土匪了,而是大明精锐的士兵。 就在方孝玉率军接近绍兴的时候,突然接到军报,绍兴城的清军突然出城了,在城南二十里处整军列开阵势,好像正等着明军到来。 方孝玉心想,看来隆尔萨是不准备据城而守,而是要出城和自己决战。如此倒是隆尔萨的风格,没有经过战阵,妄想和他的最先一样,靠野战战胜敌人,却不懂得守城的一方,可以凭借坚城消耗敌人,而后再出城攻击。 果然是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他以为自己和他祖先一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视如今的大明军队如先前的明军不堪一击。既然如此,那么我就率军在这里击败他,让江南的百姓看看,现今的大明军队早就脱胎换骨,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