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 竟然是他 (第2/2页)
接着小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刚要双手捧给钱三海,却被旁边的卫士制止,而是由卫士接过他手里的信件,再交给钱三海。 钱三海拆开信封,展开信纸,看了一眼,发现只有寥寥几句话,却让他冷汗都下来。 信上写道:“走私事泄,请于酉时,城西黄浦,破庙小林,相见,不往,自负!” 钱三海明白信中的内容,有人抓到了自己的把柄,借此要挟自己,而且此人想要见自己,那么自己到底去不去见那个人呢? 其实信上所说“走私”一事,确有其事,按照大明律例,走私是要判处死刑的,而且如果有官员参与其中,则罪加一等,不然钱三海也不会怕得要命。 就在两个月前,钱三海刚做上吴淞总兵之位,就有以前的“草莽朋友”来找他,要与他合伙做买卖,这买卖就是“走私生意”。 年初,大明皇帝下旨开放海禁,在奉贤设置通商口岸,允许与海外做生意,同时为了征税,便在奉贤城外港口设立了“海关”,对过往货物进行征税。 因为征税,就使商人们的利润减少了不少,虽然大头还是他们的,但是只要有利可图,总有人会铤而走险,将其带出华夏。还有一些商品是禁止出口的,比如金子,就因为金银的对比关系,华夏的金价始终低于欧洲各国,于是就有不法商人私夹金子带出华夏,卖给欧洲来的商人,以换取其中的差价。 主要还是为了偷逃税款,而且“奉贤海关”是新近才设立的,人员不齐,偌大的长江口根本没法看住,所以只能联合驻守吴淞的大明军队,一起稽查走私。 钱三海初到吴淞,确实也派出几次军队清剿走私,将走私商人的财路堵死。这些商人们聚到一起,商议对策,最后想出办法,就是设法拉拢钱三海下水,让其为他们所用。恰好其中一个走私商人正是钱三海当年在绿林行走时的朋友,就由他出面,带着五万两银子的银票去见钱三海,请求他网开一面。 本来钱三海不是见钱眼开之辈,但他的儿子却是一个不肖子,在南京到处惹是生非,耗用无度,而他的老婆却非常溺爱这个儿子,任其胡作非为,于是那个不肖子强抢人家的宅院,屡次喝花酒不给钱,殴伤人命,甚至进了应天府的“黑名单”。 但是钱三海十分惧内,在老婆和儿子的逼迫之下,为了不让儿子继续抢人家的东西,只有任他乱花,可是他的俸禄哪够挥霍的。 无可奈何之下,钱三海只好接受了这个朋友的银票,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凡是想少交税银的都来找他“孝敬”,一来二去,明军不再检查长江口的走私船只,使海关如同虚设。 直到十天前,红毛人来了,封锁了海面,走私也就戛然而止了,钱三海以为只要红毛人再停留几天,等他们撤走后,朝廷也该调他回京了,如此一来,以前的事就会神不知鬼不觉了。 可是现在有人找上门来了,并且拿此事来要挟自己,钱三海心里好不气闷,当年无论是在江湖中,还是为官一方,还没有敢威胁自己,此人到底是谁?一定要查清楚。 最后钱三海决定走一遭,为了不引起此人的警觉,他先派出一千人偷偷赶往城西黄浦,隐藏了起来,然后自己才带着四个侍卫乔装出城,省得引起别人的误会。 黄浦城西有一座小土地庙,只有两间屋子,供奉的是吴淞当地的土地爷,小庙的背后是一片小树林,黑天之后,这里很是幽静。 钱三海与四个侍卫一起走进了树林,往里走了上百步后,忽然阴影中有人说话了。 “钱大人,请把侍卫留下,不用担心你的安全,你想见的人就在里边不远。” 钱三海想了想,让侍卫留下,同时暗中给侍卫一个手势,让他们仔细听着里边的动静,如果有异动,立刻喊叫,让外边的大队人马,将此地包围,而后再杀进来,解救自己。 接着钱三海走向了林子深处,又走了两百多步,终于来到了林子深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站在那里。 “钱大人一向可好?”那人开口问道。 钱三海一听,这个声音很熟悉,但又想不起来是谁,道:“请问你是哪位?” “呵呵,钱大人,我的声音,你都听出来了?”那人向钱三海走过来。 等那人走近,钱三海看清楚了面容,大吃一惊,竟然是他! (今天两更求票,九点还有一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