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三十章 北方异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章 北方异动 (第2/2页)

耷,也不见了踪影。为此,永历派出锦衣卫查找,两个月之后,却查不到任何线索,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

    不过据张迪猜测,郑宝和他身边的两个残障之人,皆与原来的“绝声卫”有关系,想要隐匿自己,对他们来讲,太容易不过,重建不久的锦衣卫那里是他们的对手,故此才查找不到。

    现在晋王病情不容拖延,可是永历有没有什么别的良策,最后在黄宗羲的建议下,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名医进京,为晋王治病,并且给出赏格,凡是能让晋王病情好转者,赐白银一万两。

    就在永历忧心晋王的病情时候,刚到北方的张迪就派人送回了密报,这份密报并不是关于英国人的,而是北方清廷又有异动。

    密报上说,清廷正在天津卫、邯郸、潼关三地囤积粮草,在以上三地分别建立了数座大粮仓,专门储存粮食,同时北方各地的运粮车正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往这三地。

    其实清廷加倍征收粮食,早在两个月前,永历就有所耳闻,具体情况是清廷为了征收秋粮,各个府县都派去了京官,以监督征收,并且每个北方府县都被规定了一定的额度,必须要收够额度,否则就要拿办地方官。

    于是秋收之后,那些清廷地方官们为了完成任务,派出衙役和绿营兵出城到乡下催粮。本来今年北方的年景还算不错,有些地方大丰收,百姓们以为可以过一个富足的新年,但是没想到那些衙役和绿营兵来到乡下以后,除了征收原来三倍的粮赋以外,还趁机敲诈勒索农民,弄得北方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有些地方甚至揭竿为旗,打出大明义军的旗号,但是都被清军很快的扑灭了。

    清廷征收加倍粮食,永历知道他们这是在为南下进攻做准备,但是在天津卫、邯郸、潼关三地建大粮仓,还是首次得知。

    天津卫地处大运河北方,水运便利,可以由北向南直抵长江,用船只运送粮食最是方便。邯郸位于黄河北岸,向南渡过黄河便是河南,此地左右有大山阻隔,进可攻,退可守。潼关乃是天下雄关之一,陕西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现在清廷在此三地建造大粮仓,再加上前段时间加倍征收粮草,肯定是有所图谋才是,据此永历推测,北方清廷肯定是要准备大举南下反攻,不然也不会大费周章征收粮草,建设粮仓了。

    清廷如此规模的准备粮草,那么其目的肯定是要供给清军行军打仗之用,而如今的清廷,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不然也不会采取守势。

    据永历所知,现在的清军兵力已经减到不如原来的一半,各地的清军实力大不如前。三藩只剩其一,云南的吴三桂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四川虽然还在清廷手中,但那里自从二十年前,就变得人烟稀少,也不可能有多少兵源,况且川人对清廷没有好感。

    山西和陕西两地,比如陕西的王辅臣,自在安徽吃了败仗以后,就退回西安,在陕西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据说其掌握的兵马已经达到五万有余,而且还在继续扩编。

    黄河以北的河北和山东一带,本来就是疲敝之地,历年来屡遭战火涂炭,再加上满清贵族不停地圈地,当地的汉人百姓早就逃亡过半,很多田地都荒芜了,变成了满人的牧场。

    据说在关东,满清还有三万铁骑,这可是清廷最后的老本了,就算小康熙下令全部将满人男丁编入军队中,恐怕也只能再扩编五万人。满人人口本来就少,虽说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增加了不少,但是在娇生惯养之下,已经不再熟悉马上功夫。

    现在永历最担心的还是蒙古人,蒙古各部已经被满清降服,比如科尔沁三部那是满清的忠实走狗,至于其他各部,虽然也有骑墙望风的,但摄于满清往日的余威,恐怕在清廷征召他们南下打仗时,也会多少派出骑兵进入长城。

    不过对此,永历也想到了防范的办法,他下令派出一支使团,带着大批金银财宝,去往漠北,寻找准格尔部蒙古人,挑动他们趁其他蒙古各部入关的时候,进攻其他蒙古部落,使蒙古人陷入内乱,而不会跟从清军入关南下进攻大明。

    如果没有蒙古人帮助,小康熙只能依靠满人和北方的绿营,永历和黄宗羲、方以智估算,最多能聚集八旗兵五万,绿营兵二十万,其中有王辅臣的陕军五万。

    而现在明军的第一军团八万人马驻扎于徐州;第二军团五万人马正围攻昆明;第三军团五万,其中一万在琼州,其余四万人马在广州cao练;第四军团将近四万官兵北进到河南,协助河南巡抚张英防守黄河南岸;湘西特别军团有不到五万官兵,已经入川攻打重庆。

    五大军团,一共是将近三十万人马,再加上二十万地方军队,永历掌握了五十余万明军,而清军满打满算,才不过二十来万。

    如果小康熙敢先开战,永历倒是有信心将其打败,甚至是完全消灭,然后再北渡黄河,拿下北京,进而统一关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