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中原大战(一) (第2/2页)
本来就是知交好友,他们心中还是很钦佩顾炎武为人的。 看到众人不再说话,永历说道:“此战可能关乎大明的将来,但也未必。满清入关二十余年,虽然暂时被咱们打败压制,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满清还有精锐没有被消灭,所以此战的规模肯定超过以往的任何大战。” 永历顿了一下,然后扫视众臣,继续说道:“要做好未雨绸缪,做最坏的打算,此战的结果也许是咱们被打败,满清可能会重新收复中原,并且继续南下,如此,长江将是咱们最后的防线。我将郎廷佐放在武昌,为的就是扼守长江中游,南京附近也要预先做好防御,第三军团不日即将北上,等他们来到江南,江北部署在西到池州,东到吴淞的几座大城,军团中大部分还是新兵,你们需要督促他们练好兵!” 顾炎武点头,说道:“请陛下放心,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永历站了起来,高声道:“朕就把南京交给你们了,一切拜托了!” 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闻言,赶紧也跟着站起来,就是黄宗羲也挺身站起,一起面对永历躬身道:“愿为陛下鞠躬尽瘁,生为大明臣,死为大明子!” 永历也非常感动,眼睛不禁婆娑,声音略微哽咽,说道:“咱们君臣同心,必定会为大明开创一个繁荣盛世!” 朝会后的第二天,永历即启程北上,南京城内的大小官员本来是要出城送行的,但是永历下旨,全部留在官署办公,不得擅自离守。 于是永历与黄宗羲,在毛八重率领五千御林军的护卫下,出了舞阳门,先到城北码头坐船,然后上百条客船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向下游驶去。 一天之后,船队向北进入大运河,接着在扬州南门外上岸,扬州知府出城迎接,恭请永历进城休息。 但是永历看看天色尚早,便直接拒绝了扬州知府,下令全军不在扬州停留,继续北上。此外,还命令前边开路的先锋骑兵,在遇到准备出城迎接的各地官员时,代为传旨,命令沿途各地官员,除了派出必要的向导外,地方官不得出城迎接,还有不得惊扰沿途百姓,违令者,按国法处置。 圣旨一下,永历这一路上少了不少迎来送往,就是沿途百姓看到一队兵马经过,也是很惊诧,都不知道大明皇帝就在其中。 本来十日的路程,在永历的不断催促下,只用了五天便抵达了淮安。 抵达淮安之后,只需再用三天,即可到达徐州,或者快马加鞭,两天就能赶到那里。一路北行,全军也有些劳累,就是永历也有点吃不消。他一直在抱怨,自己在南京的日子,太过懒惰,竟然没有好好的锻炼身体,以致现在身材都变形了,更是吃不得苦。 晚上,永历就在淮安的知府衙门休息,刚刚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忽然黄宗羲来到了门外,请求觐见。 永历来不及穿衣服,知道黄宗羲肯定是有紧急的事情,不然也不会在深夜打扰自己休息,于是披好衣服后,让黄宗羲他们进来见自己。 黄宗羲进来后,躬身道:“启禀陛下,臣刚接到急报,就在今天下午,满蒙骑兵共约两万,南下袭击了宿迁城,好在宿迁有所防备,及时关闭了城门,才使清军没有入城。不过据探马回报,这队清军南下而来,已经失去了踪迹,臣担心他们是向淮安来了。” “啊”永历惊讶一下,马上又镇定下来,说道:“骑兵善于机动,我们有点吃亏,不过我们拥有坚城,就算是他们跑来窜去,只要防范得当,他们也休想得逞。” 接着永历问道:“黄爱卿,淮安的城防布置好了吗?” 黄宗羲说道:“回陛下,臣在一个时辰前曾经上城查看过,没有任何疏漏,再过一会儿,臣再去巡视一遍。” 永历摆摆手,说道:“不用了,你就在朕的隔壁休息吧,明天还要赶路呢,估计明天在半路上,咱们就能遇见来迎接的靳统武或者方孝玉他们。” 如今徐州附近即将成为战场,大批的百姓为避战乱,纷纷拖家带口南逃。永历在启程之前,已经派人给靳统武和方孝玉送去急信,让他们派兵在徐州到淮安的路上迎接,以防清军偷袭圣驾。 听到皇上的话,黄宗羲点下头,而后转身离开,也去休息了。到了凌晨,毛八重不放心城防,又亲自上城走了一圈,最后留在北门城楼里睡下。 这一夜很安静,两万忽然冒出来的满蒙骑兵并没有在淮安城外出现。天明之后,永历下令全军出城,继续赶路。 淮安有一条宽阔的官道通往宿迁,五千余人的御林军护卫着永历,一路快马加鞭,向宿迁急行。 就在刚走出泗阳县地界,进入宿迁境内,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大路两边都是田地,而且田地已被翻好,上边堆满了农家肥,只是旷野上却不见一个农夫在播种。 永历心中叹道:“可惜啦,这么好的田地,今年春天又要撂荒了!” 忽然大路的前头突然出现一队人马,黑压压的一片,由于太远,看不清楚什么旗号,甚至是骑兵,还是步卒,都难以看清。 “他们是明军?还是满蒙骑兵?”永历不禁生出了疑问。 (晚上还有一更,但不知道得几点,我正在奋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