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山水田园出紫山 (第2/2页)
个女人――母亲。 赵奢在世之时,因为在朝中任大将军,一般都住在邯郸城内的马服君府中。一年当中,紫山的封地,他是难得去上几次;现在日日为军务而案牍劳形,根本谈不上对封邑有什么像样的管理――以赵奢做人当为君子的思想,他也看不上封邑的农桑之事。 而赵括为马服君时,还来不急管理他的封地,就从马上摔到了地上,又在榻上一睡就是半年――除了出发那道“免施礼令”,在他的封邑上再也没有什么建树。 可是封邑上的税收,领民向封君无偿服的劳役(如筑城、守城、服兵役等等)总还是要有一个人来管理的吧――身为贤妻良母的母亲,便成了紫山封邑的实际管理者。 当年赵括从朝堂上为自己家争来的封邑紫山,除了有挺拔山势、美丽的紫气,其实是一片相对平贫瘠的土地。 赵国地处北方,其土地本来就是不很好,种不出什么好庄稼。人家魏韩的农田里一亩可收4石粮,秦国的关中、蜀地膏腴可收6石半;到了赵国,一亩能收上2、3石粮都是好收成了,多数田地都只能收1石半的下田,而紫山的田地,就是这样的下田。(战国一亩为200平方米。一石为现在30公斤,这里指未加工的粮食) 按战国时代的制度,一户人家由五六名有血亲之人所组成,分得一百亩左右田地,就叫一户食邑。而马服君的封邑多半中下田,一户食邑,一年不过能产出两百来石粮食;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就要18石以上――人口多的户生产出的那一点粮食,连自己吃都不够,更不要说交纳税收给赵奢一家了。 赵奢得到封地的头两年,百姓们交不上粮,希望用徭役抵消税收。曾经出任过掌管赵国税付之官“田部吏”的赵奢深知他领民的辛苦,于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甚至打算免于了百姓们用来抵消税收的徭役之苦。 不过,在母亲的干涉之下,紫山百姓还是用徭役充作税付。在那两年里,他们为自己的新主子服了很重的徭役。一到农闲,紫山一带的百姓不做别事,只是怨声载道地为自己的封建主挖渠修沟……谁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渠沟修成,流经紫山南、北两河之水,潺潺而入,被引到了他们的田中,那些只能种出1石多粮食的田地,也成了可产粮5、6石的上好熟田――到了这时,再也没有人咒骂马服君那个狠心的夫人了。 仅仅是数年之间,曾经被不稼不社的贵族老爷们视为只可当春赏桃花,秋看叶红去处的紫山,这片曾经贫瘠到连居住在上面的百姓都不能养活的土地,居然在一个半老女人的手中变成了山水田园诗般人间天府。 可是先为生死之事忧心,后为儿女之情所累的赵括并不知道,在母亲精心管理下的紫山封邑内,徭役、赋税都轻于国家,所以吸引了不少百姓投到马服君门下为民。很快紫山不过一县之地,人口就从三万户涨成了五万户,可是食邑还是那三万户。经过几年的精耕细种,原来地力平平的土地,也成肥沃的粮田――人口上的压力暂时没有暴发出来。可是母亲心中知道,紫山的安泰之景不过是表像,因为人口的原因,这片土地迟早会发生一些让谁也不忍看到的人间悲剧。 虽然她也希望赵括能再立新功,得到更多的封邑,以缓解人口压力,可她又怕先夫赵奢所说的“树大招风”,害了儿子赵括。她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即使为此又白了些头发,多了两道皱纹,她还是恪守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不让她的爱子赵括为钱粮琐碎cao心。赵括的车马不过一餐饭的时间,就到了邯郸北门――邯郸城北门外,正要通报入城,却被另一队身穿战甲的武士抢了先。 他的扈从和对方的一位小头目争执了起来,原因也是再是简单不珲:为了给主上争光,抢得入城先机。 正如这个时代所有争斗的起因一样,两个小人物落于俗套的言语不合,相互推搡,最终于引发拨人马拔剑引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