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雏鹰卷 第一百三十一节 知己与见闻 (求月票) (第2/2页)
时的喧闹声,直不疑停下脚 下心来,听了一会,心中忽然有了明悟,正色道:“今苦些,今后大汉万民幸甚!” “如此想来,这苦也算不得什么苦了!”他说:“这坏人,总归是须得有人去做的!” 薛泽愣了愣,他虽信奉法家,与直不疑地黄老学多有抵触,但是所谓大道三千,殊途同归,诸子百家虽然治国理念截然不同,但目标是一直的,那就是造福天下万民,使中国繁盛。 于是,他长一躬,道:“明公之言,大善,某受教了!” 然后,两个才刚认识不久的大汉官员,亲密的像多年地老友一般,相互笑谈着,走进后院之中,今他们怕是不醉无归了。 。。。 刘荣的太子仪仗,从霸桥之上横渡而过,当面迎上了如今已经颇具规模的大汉书馆,只见这座他留在这世界上的第一个改变之座,傲然立在渭水之边,伴随着杨柳飘飘,从那里面,传出了幼童的朗朗读书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则不争。。。。 — 他莫名的感到一阵甜蜜,这华夏终究是华夏,这中国也终究是中国,纵是沧海桑田,历史起伏,只要这华夏的文明还在,这读书之人的声音还在,那么中国就依然是中国,不管它是衰落还是强盛。 他不自觉的接着念了下去:“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然后,他在李文姬惊讶中,令人停住了撵车,将车帘掀起,仔细的看了几眼,这座自建成以来,便不断地扩大规模的书馆。 只是这几个月不见,这书馆便又扩张了些,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京畿地区,乃至全大汉国的最高文化学府,每都有无数来自各地地各派学者,会集于此,或听大贤讲演本派学说,或与他派辩论各自长短,久而久之,许多家殷实的学者,都喜欢上了这里的环境,许多人干脆就在这附近住了下来,每来这书馆一次,或与他人辩论,或聆听那些大贤讲演本派经义,甚至有不少名宿,还在这里开馆收徒。 方才那些幼童的朗诵声,便是黄生门下的十来位天礀非常不错的幼童,在师长的带领下,诵读黄老派经典。 这稚嫩的声音,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听了一会,刘荣放下了车帘,示意车队继续前行。 “下方才所为何事?”李文姬有些好奇的问道。 “听大汉的未来!”刘荣笑了笑道。 “大汉的未来?” “恩,文姬,你听,那些朗朗的读书声,不正是我大汉的未来?”刘荣高兴的道:“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如红初生,其道大光,如江河伏流,一泻汪洋,虎啸谷,百兽震惶!” “这些大道理,妾是不懂的!”李文姬道:“但妾也是知道,小孩子教育的好了,总归会有成才的一天,就像妾家中的族人,凡到七岁,便会学习箭,至加冠之时,已是人人会!” “就是这个道理!”刘荣笑着道,他心中暗赞一声,眼前这个他未来的太子妃知得进退,要知道不管在那个朝代,后宫干政都是大忌。 而她却选择了迂回的方式来附和刘荣的话,显示出她的心思非常玲珑,一点就通,再加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自小培养出来的那种气质,李文姬确实是一个母仪天下的人。 马车从霸桥而过,很快便绕过几条大道,从武库方向驶向长乐宫,半个时辰后,太子仪仗在长乐宫前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在长乐宫宫门之前,早有宦官在那里等候,见了太子仪仗,他立刻过来宣旨,将刘荣与李文姬恭敬的请下撵车。 整个长乐宫,都已是到处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氛,在这里李文姬将接受一个多月的封闭式训练,以保证她能在婚后熟悉太子妃的份。 刘荣轻轻踏到这片宫墙之外的土地上,伸出手来抓到李文姬的小手,道:“这就是长乐宫了!”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