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诸葛重生_006 南征北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6 南征北战 (第1/2页)

    刘备死后,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署,让诸葛亮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又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决。诸葛亮从此开始了主政生涯

    其时南方几郡同时起兵叛乱,诸葛亮考虑到新遭国丧,故此不便派兵镇压,且派遣使者访问吴国,加强与吴国的亲善友好关系,于是两国结为盟国。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到秋天南方叛乱被彻底平定。诸葛亮南征是主政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用兵,可是这时候的蜀国其实其实兵马并不多,所以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攻心的策略。再次最著名的就是七擒七纵,诸葛亮来到南中不断取得胜利,而且俘虏了孟获,孟获是被当地少数民族和汉人所敬仰的人。

    诸葛亮就放了孟获,让他军营中参观,问孟获:“我的营寨怎么样。“

    孟获说:“我以前不知道虚实,如果知道虚实,一定容易胜。“

    诸葛亮笑着放走孟获,总共七次,诸葛亮还要放走孟获,孟获才服输答应不造反。没有写明这些仗都是怎么打的,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心胸和韬略。从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一句说明其实胜利并不容易。

    诸葛亮给这些少数民族带来耕种和织布的技术,为民族融合做出一定贡献,不过军费由这些地区承担,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这次南征解决后顾之忧,而且没有任用官员,让当地人自己治理。以后这里没有出现大规模反叛,可见诸葛亮政策有一定效果。

    南征回来诸葛亮训练兵马,准备北伐。写下著名的出师表

    现在天下一分为三,而我蜀汉国力困乏,确实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然而宫中侍卫近臣勤奋不懈,前方忠诚将士忘死舍生,只是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恩荣,想转用来报答陛下。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兼听各方意见,以继承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奋仁人志士的精神,不可妄自菲薄,谈吐不顾原则,以致阻塞臣民忠心劝谏的言路。

    宫廷与官府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一视同仁。

    如果有作恶犯法或行善尽忠的人和事,都应该交给有关主管官员判定对他们的惩处或嘉赏,以显示陛下的公正严明,不可偏见行私,使宫廷内外的法度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良诚实之人,他们的心志思想忠诚纯洁,所以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任用。

    臣下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同他们商量,然后施行,这样定能补偏救缺,收到集思广益的成效。

    将军向宠,言行公正、性情和善,精晓军事,以前先帝曾予试用,称赞他是有才有能之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都督。

    臣下认为军中之事,都可先与他商议,这样定能使军内和睦、进退配合,将卒配备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盛强大的主要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弱颓败的重要祸根。

    先帝在世时,常常与臣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为桓、灵二帝叹息痛心。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都是忠诚可靠、誓死守节的贤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兴盛汉室就指日可待了。

    “臣下本是普通百姓,自己耕食于南阳,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手下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臣下卑贱浅陋,屈驾亲谒,三顾茅庐求访微臣,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臣因此感激不已,便答允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上军事失利,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自是至今已是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臣为事谨慎,所以在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臣。

    臣自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愁虑叹息,惟恐所托之事不能收到成效,以至损伤先帝知人之明,因而五月渡过泸水,率军深入不毛之地。

    如今南方已被平定,兵力战具准备充足,应该鼓励督领全军,北定中原,竭尽自己的平庸才能,铲除凶险jianian恶的敌人,兴复汉室,使国都能返迁洛阳。

    这即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国事、进献忠言,此乃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将讨伐jianian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臣下,讨伐无成绩,则治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