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5章 梦回二十二 沟通 六 (第2/3页)
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哈哈,黛玉却的反其道而道之,正是和湘云那话形成对比,也是告诉宝玉,这一“眼色”,让两人都会产生如此“自轻”的误会的, ““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庚辰双行夹批:颦儿自知云儿恼,用心甚矣!】”,之前说,湘云从表面上似乎比黛玉还了解宝玉的性格, 但黛玉从情感上显然比湘云更了解宝玉得多,因为,这里黛玉不但指出宝玉出的错到底在哪里,而且显然黛玉是很能理解宝玉的!道出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庚辰双行夹批:颦儿却又听见,用心甚矣!】行动肯恼。”,宝玉错就错在话语中给湘云的意思中有责怪湘云的成份,而在与黛玉沟通时又包含有责怪黛玉的成份, 宝玉只管自己是真心是好心,是为了大家“好”,却没有象黛玉这样进行仔细和换位的解析,即宝玉虽然之前有“垂头自审”,但还是要真正“自审”出些什么来的! 如果真的“自审”出自己那一眼色对湘云和黛玉这样的聪明女子的唐突,宝玉也恐怕就会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但显然后文中,宝玉还是没有“自审”出来,这当然与宝玉的经验和年龄和思维方式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与宝玉处于情感处于爱情中有关, 即处于爱情处于情感中,如果碰到象宝玉这样的困扰,恐怕是比较难能一时就找到“正确答案”或“正确应对”或“正确思维”的, 象这里,黛玉已经给宝玉说得很清晰了,宝玉便可以有以下“正确”举动: 其一,宝玉道歉,而且说明自己那一眼色确实相当欠妥, 其二,不要再重复说类似“我是为你们好”、“你们不要辜负我的心”之类的话, 因为这些话都是只从宝玉自己本身出发的话,而几乎完全忽略了湘云和黛玉的感受,(外人注:哈哈,宝玉有趣) ““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黛玉已经说得更明白了! 即这个不过是黛玉和湘云之间的事,就算有“恼”,但如果没有宝玉那一眼色,也只是黛玉的恼而已, 而且绝对只会是“一时之恼”,很快,甚至马上黛玉对湘云就会回复原初,因为之前就可看出,黛玉和湘云之间是经常会打趣的,而且不少“打趣”都是看起来比较“狠”的, (外人注:赞!正解!) ““【庚辰双行夹批: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辰眉批:神工乎,鬼工乎?文思至此尽矣。丁亥夏。畸笏。】”,脂爷们根本不得要领!只“忙”着贬宝玉贬黛玉贬曹雪芹贬红楼梦原意!以及抓住一切机会为八十回后的篡改文“伏笔”! (XX注:感觉脂爷们就象一群皮厚无赖猪从腌臜的猪圈闯进了红楼梦圣地,还要到处拉撒!(外人注:哈哈,有语暴嫌疑哦(XX注:实在有些忍无可忍,如此糟塌红楼梦和曹雪芹!))) ““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黛玉是听见了,但黛玉绝不会因此所谓什么“恨”湘云,黛玉只是借此告诉宝玉这些其中的思维和道理, ““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如何?!黛玉说的话几乎白讲,宝玉不但没有认真思索黛玉话中的道理,而从自身去找以上的原因,反面还是“局限”甚至更“窝心”在自己的类似“好心没好报”上,几乎如同在钻死胡同了! ““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庚辰双行夹批: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源泉自盗"等语。”,南华经又来了!只不过宝玉倒是找到了死胡同的一扇门,即“无为”,即在这件事上,宝玉只要做到“无为”,让黛玉和湘云自己去解决,就完全是小事一件, 但宝玉进了这扇门后,又选择了另一个死胡同,即宝玉因为内心的情感之挫使然,将这“无为”扩大到了一切的地步! 即类似不要有感情、不要有爱、不要有好心,甚至会达到“不要有人”的程度!(外人注:宝玉啊宝玉,如果说湘云的脾气可爱,那宝玉这些心思这些所谓的“呆性”却也煞是可爱!只不过如果让黛玉因此更生气更伤心了,那宝玉就是真的有些呆了!(大白纸注:正是,因此,才有之后的宝玉的更呆以及黛玉众人给宝玉“解呆”的精彩绝伦的此“事件”的收尾!)) 【庚辰双行夹批: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前文无心云看《南华经》,不过袭人等恼时,无聊之甚,偶以释闷耳。殊不知用于今日,大解悟大觉迷之功甚矣。市徒见此必云:前日看的是外篇《胠箧》,如何今日又知若许篇?然则彼时只曾看外篇数语乎?想其理,自然默默看过几篇,适至外篇,故偶触其机,方续之也。若云只看了那几句便续,则宝玉彼时之心是有意续《庄子》,并非释闷时偶续之也。且更有见前所续,则曰续的不通,更可笑矣。试思宝玉虽愚,岂有安心立意与庄叟争衡哉?且宝玉有生以来,此身此心为诸女儿应酬不暇,眼前多少现成有益之事尚无暇去做,岂忽然要分心于腐言糟粕之中哉?可知除闺阁之外,并无一事是宝玉立意作出来的。大则天地阴阳,小则功名荣枯,以及吟篇琢句,皆是随分触情。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若当作有心,谬矣。只看大观园题咏之文,已算平生得意之句得意之事矣,然亦总不见再吟一句,再题一事,据此可见矣。然后可知前夜是无心顺手拈了一本《庄子》在手,且酒兴醮醮,芳愁默默,顺手不计工拙,草草一续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