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87章 梦回二十三 妙 五 (第2/2页)
玉住处! 而“其三”具体是怎么流的,却恐怕有一个诡异的过程!如果此时试想一下,恐怕如下: 枝断,黛玉落水,流至泌芳闸,受阻,所以为“泌芳”,但随着流水的冲击,竟然绕出此闸! 再飘, 依第十七回中原文:“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怡红院),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 黛玉竟然是从上述的岔口“转弯”流到宝玉这来的!而墙下估计出口较小,于是,就停在了宝玉的怡红院的后院! 而当晚,宝玉正和宝钗在“成亲”! 这其中,几乎可以认定有两种可能: 其一,是黛玉之魂在引导黛玉之身来到宝玉身边,即黛玉逝后魂都仍在冥冥中依恋寻找宝玉之归宿! 其二,是花魂在引导黛玉之身来到宝玉之处,因为花很感激黛玉平时之惜花怜花爱花之葬! (外人注:哎…第二种可能更“写实”…因为,依之前太虚幻境,黛玉之魂是要上天成为花神的(XX注:送完身再上天呢(外人注:…悲伤在红楼梦中是马不停蹄的…)))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黛玉葬花是为了“干净”,但没想到自己最终落入水中… 其实正合林黛玉葬花词中的“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即,黛玉最终果然没人葬她而落水而随水而飘!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庚辰侧批:顾了这头,忘却那头。】”,宝玉听得如此妙语,忘记了自己在看类似的“妙书”, ““黛玉道:"什么书?"”,黛玉是极喜书的,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哈哈,不会说谎的宝玉,从动作到眼神到语气到语言,没一处能藏的!(外人注:宝玉有趣)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黛玉看在眼里,心中恐怕笑死, ““宝玉道:"好meimei,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宝玉自然知道这书的文字和情节黛玉必喜欢, 而且在府内看当时的如此“禁书”,足见宝玉之担心,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宝玉此话几乎已经给西厢记定了性!即西厢记从文字到情节恐怕尤其是文字在当时是绝无仅有之妙的! 而且极可能曹雪芹小时候也许也早早偷看到了此书,定是宝玉以上想法! 而如果曹雪芹很早就看了类似西厢记的传奇,曹雪芹的红楼梦心思恐怕那时就已经具备了!(外人注:极妙!)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就是如此! 而且“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也足见林黛玉识书以及悟性之惊人!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如何?林黛玉此时或说第一眼最喜欢的就是其中的词藻之妙,而对于情节以及词藻之中的男女之情恐怕还没有太在意, 这已经足见西厢记文字之妙,让人让黛玉都觉得“余香满口”、“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外人注:这几乎等于是曹雪芹给西厢记等传奇在文字上的相当高的评价!) 而本回的最高潮是在之后的部分! 且先到这。 (外人注:其实如同听到曹雪芹在叫妙,虽然中间泌芳闸那段让人无比神伤…) “妙字足以形容曹雪芹相当多的文字和情节!”小戒点头道。 “要知这其中之妙却也不容易。”小猴笑道。 “曹施主确实很喜欢妙的。”老沙呵呵道。 “阿弥陀佛,”小唐笑道,“菩提之妙,本就无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