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00章 梦回二十五 写实 四 (第2/3页)
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这里却看出贾赦的情意甚至比贾政还要强些! ““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世的衣履都治备下了。贾母、王夫人、贾琏、平儿、袭人这几个人更比诸人哭的忘餐废寝,觅死寻活。赵姨娘、贾环等自是称愿。【甲戌侧批:补明赵妪进怡红为作法也。】”,曹雪芹将这件事确实是作为一件“正事”来写的, ““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甲戌侧批:"语不惊人死不休",此之谓也。】"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这个却重点! 恐怕正是曹雪芹写这段的另一个重点! 即宝玉这句话明显有宝玉回归石头,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之意! 即,此咒竟然让宝玉似乎现了“原形”! ““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这等文字和感觉也只有曹雪芹能写出, 而贾母的这种如同“摘心去肝一般”的感觉会在八十回后有多次出现! 如果此时稍微归纳一下,至少有以下: 其一,黛玉和宝玉的婚姻受到王氏集团的强大压力,黛玉以死相抗, 其二,黛玉之逝, 其三,宝玉得知娶的是宝钗而且知晓黛玉已逝后,宝玉的悲痛欲绝,而且肯定比此处还要更严重的疯癫状态! (外人注:贾母在八十回后确实相当之难和作孽和惨烈甚至是极其惨烈!) ““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庚辰侧批:断不可少此句。】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庚辰侧批:大遂心人必有是语。】”,赵姨娘之愚和邢夫人之钝都是红楼梦之一大绝! ““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贾母一语便道破和知晓了赵姨娘的内心之“希望”,即赵姨娘竟然几乎是来暴露自己的罪行之目的的! ““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甲戌双行夹批:奇语,所谓溺爱者不明,然天生必有是一段文字的。】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一面骂,一面哭。”,将贾政也骂一通, 而以上贾母这些骂语中,有理和无理只是情绪的全都有,也是写实到了骨子里! 即,又得出一个曹雪芹要写此“迷信”的相当重要的原因! 正是借此“迷信”反而更写实极其写实地道出了如贾母对宝玉的极其疼爱! 而这些在之前都是见不到的,而且如果没有这事,在前八十回恐怕也见不到! 而这些对于八十回后贾母在宝玉黛玉婚姻的态度、情绪上都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外人注:至此,迷信本身反而已经不重要了!) ““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自己上来委婉解劝。”,同时当然也顺带写实了如之前的薛蟠、贾政、贾赦等人, ““一时又有人来回说:"两口棺椁都做齐了,【甲戌侧批:偏写一头不了又一头之文,真步步紧之文。】请老爷出去看。"贾母听了,如火上浇油一般,便骂:"是谁做了棺椁?"一叠声只叫把做棺椁的拉来打死。”,如何,贾母的反抗力也是相当强的! 正映证着八十回后贾母与王氏集团绝对是一场非死即活的恶斗! (外人注:越来越清晰曹雪芹写这段迷信的最大用意!) ““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甲戌侧批:不费丝毫勉强,轻轻收住数百言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全在此处。以幻作真,以真作幻,看书人亦要如是看法为幸。】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正是之前所说,曹雪芹写这段迷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初步提示宝玉的石头的“前身前世”, ““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甲戌侧批: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耳,焉能无闻?】心中亦希罕,【甲戌侧批:政老亦落幻中。】命人请了进来。”,贾政在这场中邪之中是除赵姨娘外,几乎是表现得几乎最无情最麻木最假正经的而且恐怕也是最误事的! 连贾赦都知道四处去想方法, 但贾政之前先是竟然说出什么“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对于自己亲生儿子宝玉以及凤姐儿,这几乎是荒诞和无情到极点的话! 此处,竟然又“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贾政不但是当时社会的绝对阻碍者,甚至是贾府救人一命的救自己儿子一命的几乎是坚决阻挠者! 即在这件事上,贾政的假正经几乎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恐怕也是曹雪芹“执意”要写这段“迷信”的最重要的一系列原因之一! 即竟然可借此将几个关键人物的最深层完全爆发出来! 这对之后尤其是八十回的内容是一个极决定性的奠基! (外人注:赞!几乎是曹雪芹最内心的想法了!不过,曹雪芹写贾政确实写得够狠!) ““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甲戌双行夹批: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好家伙!两位同时驾到! 而批道是“僧因女,道因男”,倒也是,但这个并不太重要,后文可以就此进行小的解析, ““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