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711章 梦回二十七 优雅 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11章 梦回二十七 优雅 四 (第2/2页)

物理艰难,公子口气也。】”,宝玉虽然很懂黛玉,而且对探春儿很照顾,但对探春儿却是不大懂的,这话显然完全没有进入探春的内心,

    说白了,宝玉仍然在有些“拿”着“兄长”的架子,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甲戌侧批: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哈哈,如何?meimei求哥哥办事,尤其是探春,以鞋相交换,尽显其“敏”了,

    而“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脂爷能看出是在指探春,也算眼尖,

    ““宝玉笑道:"你提起鞋来,我想起个故事:那一回我穿着,可巧遇见了老爷,【庚辰侧批:补遗法。】老爷就不受用,问是谁作的。我那里敢提‘三meimei‘三个字,我就回说是前儿我生日,是舅母给的。老爷听了是舅母给的,才不好说什么,半日还说:‘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作这样的东西。‘我回来告诉了袭人,袭人说这还罢了,赵姨娘气的抱怨的了不得:‘正经兄弟,【庚辰侧批:指环哥。】鞋搭拉袜搭拉的【甲戌侧批:何至如此,写妒妇信口逗。】没人看的见,且作这些东西!‘"”,妙啊!这虽然是宝玉似乎接着话头说出来的话,但都是探春正传的内容!

    其一,自然反映贾政之迂,

    其二,最重要是赵姨娘对此的态度!

    赵姨娘对待探春,至少有以下几项甚至极大的误区或错误:

    第一,赵姨娘将自己和王夫人之间的巨大隔阂强加给了探春!

    第二,赵姨娘让探春几乎无法做人,

    第三,赵姨娘心中只有贾环,几乎根本不关心和在乎探春的现在和未来,

    ““探春听说,登时沉下脸来,道:"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怎么我是该作鞋的人么?环儿难道没有分例的,没有人的?一般的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怎么抱怨这些话!给谁听呢!我不过是闲着没事儿,作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这也是白气。"”,探春的聪明和明事理,碰上赵姨娘的糊涂偏执以及贾环之坏,犹如南极和北极,如何能调和?

    象这件事,让探春给贾环做鞋?先说出哪怕万分之一个探春“想”给贾环做鞋的理由吧,

    ““宝玉听了,点头笑道:"你不知道,他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宝玉只管以兄长身份说这些,却不知这些不但有加深探春和赵姨娘矛盾的嫌疑,也会让探春由高兴一下变得甚至相当生气,

    足见宝玉最在乎的只是黛玉的心情和情绪,

    ““探春听说,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说道:"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这句话除了探春对赵姨娘狭隘到极点的生气外,也有当时的规矩,即妾生的,正父当然是贾政,“正母”却是王夫人,

    更何况赵姨娘是丫环出身,被贾政收房,生了贾环后转为姨娘的,在当时,比一般妾的地位更加低下,

    而如果赵姨娘能不如此狭隘到几乎极点,而且对探春关心爱护,探春肯定会不但极认这个生母,而且会加倍相报的,

    因此,才说,赵姨娘包括贾环,他们的破坏力是相当强而且会越来越强的,

    ““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象了!”,如何?探春本能的自由意识,

    ““还有笑话呢:【甲戌侧批:开一步,妙妙!】就是上回我给你那钱,替我带那顽的东西。过了两天,他见了我,也是说没钱使,怎么难,我也不理论。”,赵姨娘的心思全在探春眼中,

    ““谁知后来丫头们出去了,他就抱怨起来,说我攒的钱为什么给你使,倒不给环儿使呢。我听见这话,又好笑又好气,我就出来往太太跟前去了。"【庚辰眉批:这一节特为"兴利除弊"一回伏线。】”,赵姨娘的无端的猜疑心也是让她越来越狭隘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说着,只见宝钗那边笑道:【庚辰侧批:截得好。】"说完了,来罢。显见的是哥哥meimei了,丢下别人,且说梯己去。我们听一句儿就使不得了!"说着,探春宝玉二人方笑着来了。”,宝钗这个玩笑开得蛮有意思,也是宝玉和探春这番对话,而实际上是探春正传的相当漂亮地开头的漂亮暂时收尾,

    因为不同于红玉,红玉直到八十回后才有一两个事件才再“正式”出现,探春可是之后直到远嫁前,贯穿整个红楼梦的!

    且先到这。

    (外人注:曹雪芹写红楼梦真让人放心啊,绝对全部一字一词一人一事一情一爱都达到极致水准!)

    “我觉得老曹的用笔也很优雅。”小戒道。

    “相信老曹绝对没错。”小猴笑道。

    “曹施主才真正配得上博大精深四个字。”老沙道。

    “善哉善哉,”小唐道,“人间之万象,人心之万象,在曹施主笔下均可寻到,而这还只占了其中的恐怕只是三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