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50章 梦回四十五 秋窗风雨 三 (第1/2页)
““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个“秋窗”词紧接宝钗的“东窗”,甚至可以说隐藏极其深! 其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第一句即奠定本词的基调是惨淡, 其二,“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结合之前的“东窗”,这其中有一个词恐怕是非常“显眼”的,就是“风雨”! “风雨助凄凉”,几乎就是在说宝钗“力助”这“凄凉”甚至深到极致! 其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如何?! “助秋风雨”之“来何速!”,即宝钗这“助凄凉”来得有多快!才用了天王补心丹,几乎立即就又来“燕窝”了!(外人注:有之前大量的铺垫和推论和事实,此时几乎可以将此燕窝定性为“毒燕窝”了!) “惊破秋窗秋梦绿”,即直到最后,黛玉才完全明白宝钗原来是这样完全相反的一个人!如何不是“惊破”黛玉对宝钗的美好的“秋梦”?! 其四,“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这其中的泪烛自然即“蜡炬成灰泪始干”,足见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了! 其五,“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仍然照应“蜡炬成灰泪始干”,即黛玉最后“泪始干”时候也就是黛玉所谓“还泪”的尽头了! 其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几乎是在暗示黛玉的秋院和秋窗到处都是“漏洞”,象王氏集团的风雨几乎随意可入! 其七,“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又重新点题,黛玉的身心本来就“不奈秋风力”,但王氏集团宝钗儿拿着“天王补心丹”、“燕窝”,催得实在是急啊! 其八,“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这几乎就是黛玉对自己的未来的预测, 其九,“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这几乎完全就是黛玉逝后潇湘院的凄凉之景!(外人注:极是) 其十,“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句话更悲凄到极点! 因为王氏集团宝钗儿的“风雨”是绝不会休的!直到黛玉“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泪尽而止!(外人注:哎…(XX注:头脑完全一片空白!))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唯一能救黛玉的宝玉来了!但宝玉的被动处境和宝玉的思维深度,使得救黛玉也其实几乎丧失了唯一的可能! ““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庚辰双行夹批:一句。】吃了药没有?【庚辰双行夹批:两句。】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庚辰双行夹批:三句。】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象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庚辰双行夹批: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段话也是话机相当深的! 即宝玉不能救黛玉,但之后还有一人可以救得黛玉! 就是北静王!即如果黛玉之后能答应北静王的提亲,不但能“救”得黛玉自己,而且黛玉甚至会象众人所“期盼”的那样所谓“荣贵”一生! 甚至这里宝玉再次要将北静王送他的雨具给黛玉,但黛玉再次说“我不要他”, 虽然以“渔婆”将以上意思掩饰过去,但加上“鹡鸰香串”事件,曹雪芹的意思恐怕已经表达得相当明显甚至充分了! ““宝玉却不留心,【庚辰双行夹批:必云"不留心"方好,方是宝玉,若着心则又有何文字?且直是一时时猎色一贼矣。】”,这个“不留心”几乎也是双关!即正是宝玉不留心许多的事,才让黛玉处于被动,以及甚至让黛玉失去了唯一能被救的机会, 其一,宝玉肯定在北静王面前说了许多黛玉的好,却唯一没说黛玉是他心上人, 于是,却没想到北静王宠妾没了后,北静王首先托南安王妃来见黛玉,而八十回后更是北静王来向贾府提亲! 这在当时,以北静王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也不能拒绝的! 当然,北静王是绝对讲理的,但就算如此,对于当时恐怕急于让宝玉和黛玉成亲的贾母来说,造成了相当大的被动! 于是,贾母被迫腾出时间来处理北静王的事,但王氏集团正是利用这个极其难得的时间差,竟然赫然采取了破釜沉舟的调包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