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_崇祯简介---为了上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简介---为了上榜 (第1/6页)

    崇祯简介

    明思宗[1]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同时也是最为勤勉,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然活着长大的只有朱由检和其兄长朱由校),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十六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要正确认识崇祯,必须要了解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第一为明末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满清,其三为农民军。

    [编辑本段]

    崇祯年表

    1611年:崇祯出生,他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因此也有人误为1610年。实际上按照阳历,已经是1611年。

    1614年:崇祯的母亲去世。

    1620年:父亲病逝

    1622年:被封为信王

    1627年:兄长天启帝病逝,即位为帝。

    1628年: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629年: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

    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1630年,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后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并处死。

    1630年: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

    1631年: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1633年: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

    1634年: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

    1635年: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

    八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

    十月,下罪己诏。

    1636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

    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1642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

    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

    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自尽殉国。

    [编辑本段]

    崇祯的境遇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

    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的大背景下,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影响极广,真正的事实如何,尚未有定论。

    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曾这样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编辑本段]

    崇祯太子之谜

    皇太子生死之谜

    与明朝国祚休戚相关,皇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的下落,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引人注目的焦点。在兵荒马乱的改朝换代之际,缺乏顺畅的信息来源,关于太子等三人的下落,都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新闻,被野史记录下来,矛盾和歧异是在所难免的。以下是笔者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一些传闻,未必一定是信史。

    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利诱,很快交出了这三个人,邀功请赏。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