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越_明末浙江抗清官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末浙江抗清官员 (第1/2页)

    张国维(1595-1646)字玉笥,浙江东阳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后,张国维以文官带兵,抵抗清军,不幸失利,后被逮下狱。各方营救无效,最后,有人特向崇祯帝建议:义乌东阳一带民众忠勇敢战,若让张国维回乡募兵训练,督理军饷,可抒国难。这才打动了崇祯帝。张国维恢复官职后,立马赶赴江南,刚到苏州却听到崇祯帝上吊身亡消息。张国维于是参加了以福王为旗号的抗清斗争。后拥迎鲁王于台州。张国维亲自督兵钱塘江,浴血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十八张国维退守东阳。廿五,清兵破义乌,抵东阳七里寺。张国维召来二子问生死态度。长子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次子世鹏应答稍缓,国维即怒以石砚掷击,不中。世鹏泣对“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廿六午夜,国维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词》三章———《负国》、《念母》、《诫儿》,又写遗书“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掷笔于地,付遗书于次子,投园池死,时年52岁。

    张煌言(1620-1664),汉族,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崇祯举人。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1645年(弘光元年)清兵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擒杀弘光帝。张煌言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遂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宁波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张煌言亲赴台州迎鲁王,被授以“行人”之职,至绍兴,又被授以翰林修撰,并任“入典制诰,出领军旅”之事。后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1664年(清康熙三年),见大势已去,隐居不出,被俘后遭杀害。

    张名振(?-1654)字候服,汉族,明朝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令江苏省南京市)。原任台州石浦游击。福王政权毁灭后就和张煌言等拥护鲁王,封为富平将军,结合郑成功抗击清军。后奉鲁王从福建金门回到舟山,又与张煌言多次从海道收兵袭击朋友前方,中转南京江岸,以牵制清军关于广西桂王的防御。计先后在浙闽沿海抗战十余年,最初不幸病逝。

    据说明朝末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花江之机突袭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万多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这一纪念公鸡挽救人们性命而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虽不是浙江人却恩重浙江!!!)

    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官员。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汉族,浙江鄞县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寻以忧归,清兵下杭州,倡议起兵,应者数万人,遣使请鲁王监国,任右佥都御史、进东阁大学士,卒于舟中。有《正气堂集》。,清兵入浙,宁波府官员欲降。鄞县贡生董志宁首倡谋义,聚诸生于学宫,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毛聚奎和之,遍谒诸乡老而莫敢应,即所云“六狂生”。肃乐至城,遂定谋发使,于闰六月十二日集绅士于府城隍庙,百姓聚观者数千人,欢声动地。有布衣戴尔惠者大呼日:“何不竟奉钱公起事!”观者齐应,遂拥入巡按署中领导抗清,遣张煌言赴台州,请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七月会师西兴,鲁王授以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驻守萧山瓜沥。后因兵饷无继,马士英、阮大铖等复相倾轧,江防兵败,遂于1646年领兵出走温州,旋入翁洲(今定海)。时唐王立闽中,遣使召他,即由海道赴闽。不久浙、闽皆破,鲁王浮海。他偕诸弟辗转至福清、文石间。次年朝鲁王于福建琅江,授兵部尚书,兵复振,连下兴化、福清、连江、长乐、罗源等30余城。时郑彩专权,沉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于海,他睹此忧忿交加。1648年,连江失守,病中闻败讯以头触枕,但求速死,未几卒于琅江,安葬于福清县的黄蘖山麓。

    在这场悲壮的殉难中,除钱肃乐外,钱氏家族还有十余人以不同形式投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