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国术体力的秘密 (第2/2页)
一种精神,寻找一种精神! 他不知道是一种什么精神,但是,他相信,自己走下去,总会寻找到答案的! 在这半个月里,他跋山涉水,看过日出,数过星星;更遭遇过蝇虫蛇蚁。但他只是那样,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着。 行走的历程,有利于思考;一个人的独处,让人的头脑和思维更加的敏捷。 这半个月,他思考了很多;也将自己之前走过的国术之路,一遍遍的清理着脉络,整理着功法;思考着原理,衍生,推翻和肯定着很多训练的方法。也将自己经历过的打斗,不停的回放,寻找着其中的共理,和新的打法。 陡然间,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国术前辈,他们的体力是怎么来的呢? 在拳谱和流传下来的记载里,除了练功盘架,并没有任何的关于专门的练习体力的记载。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 西方体育里普遍公认的认为锻炼剧烈运动特别是搏击运动所需要的体力的方法,那就是跑步;包括一些社会上上了年纪或者已经过世的老拳家,曾经也有过推行跑步运动的做法。 这就给现代很多习练搏击散打等体育运动的人,找到了抨击老国术前辈流传中的那种功夫是虚假的理由。 可笑的理由貌似很充分,但偏偏振振有词:“你们说那些人多厉害多能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不跑步,不跑步怎么可能有体力?没有体力的人,怎么可能能打?” 这是一句感观上听起来就感觉很可笑的话! 可是,偏偏,按现在的情况,却无法反驳!因为,除了像晏振华这种不出世的老前辈以外,现在市面上的各大拳种的正统嫡传,确实没有向大家展示到体力优越的一面;有些貌似体力好的,却也有着跑步的练习。 这实在令人费解! 老前辈,不跑步,这是真的! 老前辈的功夫,也不可能是虚假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张钺想到了这里,然后,脑子里闪过一个个的关于前辈故事的记载。去抽丝剥茧的寻找其中的共性原理。 杨露禅偷师陈家沟,推了几年磨,犁了几年田。 董海川,徒步寻师终南山。 武神孙禄堂,年少时,经常是走四十几里的路去师父家学习,然后当天又回。 铁脚佛尚云祥,跟在李存义驴子后面趟步打崩拳,一打几十里上百里的路程,李存义带他到哪,他就打到哪。 唐维禄,十几里路上街,遇到徒弟打招呼,点个头就过,然后又悠然回家,就像串门似的。 …… 太多太多的类似这样的记载。 而当把所有的记载都串联在一起,张钺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字: “走!” 对,就是一个走字! 老前辈不跑步,但是所有的故事里,都有走! 张钺心里升起了一股明悟,当这个走字浮上心头的时候,他的身体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特别是两个脚底板,似乎感觉到,脚底的筋rou,都在往中心位置聚集,聚集起了一个漩涡。 长啸一声,张钺轻轻的一跳,上了铁轨。 用自己的那双没有穿鞋的脚,就在青藏铁路上,走了起来。 走着淌泥步,就那样一步步的向前推进。 时而八卦步,游身于铁轨之上。 一天. 两天。 三天. … 走着走着,张钺就掌握了一种比走快,却比跑慢的节奏。 而走法,却是内三合,外三合的六合之态。 而在走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拳法的练习。其中最适合走的,就是形意拳了。因为,形意拳,是直进直腿的步法。 形意拳,有人戏称为‘行拳’,不是没道理的。 这一走,差不多就是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张钺的脚步,由青海,跨入了西藏! 三个月的行走,张钺似乎隐约的把握到了前人的脚步,领悟了国术体力的来源。国术体力,不来源于跑步,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走路! 这是国术界的老前辈和先人们,领悟出来的把练功融入生活的独特方法。这种方法,造就的效果的稳定性,远远强于跑步。一天在生活,一天有走路,就练了一天的体力。就像人拿筷子,一旦会拿了,熟练使用了,恐怕,中间就是个二三十年不用筷子,拿起筷子顺手还是能夹菜的。 走路练出来的体力,就像拿筷子,上了身了,就是退步,也退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磨出来的功夫,是一种顺应人体,让人体自动跟着调整的方法;而跑步,从入手,就是一种超强负荷,是强行在运用人体的功能。有跑步习惯的人,一旦停止了跑步,身体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于跑步阶段的变化,这就是证明。 跑步最专业的田径运动员,大家仔细的去找找资料,到了晚年有几个身体好的?一些运动员升级为教练之后,几个不发胖,几个体力能维持一两年的? 可是,没听谁说,少走了点路搞出什么状况的吧? 当然,走路的方法,是有讲究的。当然,也不是什么特别的讲究,内外三合,这本就是国术拳法的要领。 今日道破一句话,愿君惜字如千金! 很多方法,其实都在浅显处,就看你找不找得到入手点,带着怎样的思维去看,去吸取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