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术士_徐州兴平元年(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徐州兴平元年(下) (第1/2页)

    兴平元年夏天,曹cao再次率军攻徐,规模超过了第一次徐州讨伐战,与此相反,陶谦和几个月前相比却少了得力援军的帮忙:盟友公孙瓒不发兵了。为什么?其实这是陶谦自找的。

    初平四年秋天曹cao第一次讨伐徐州时,公孙瓒派他所署的青州刺史田楷前去救援,田楷还带上了公孙瓒的“客将”刘备。刘备一到徐州,就和陶谦打得火热。陶谦看中的是刘备的“将”——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陈寿评语),陶谦的丹阳系将领主要用于和徐州土著对抗(而且他们的能力也远不及外敌曹cao),老陶正好可以依靠刘备来抵御兖州侵略军;刘备看中陶谦的,是他的丹阳兵——刘备初到徐州时大约有数千人马,不过,大多是些“饥民”,其中还有“幽州乌丸杂胡骑”(当时,少数民族部队虽然相对精锐些,但对于领导他们的汉人将军来说却一直要为这些胡骑的忠诚性担忧),这对于枭雄之志的刘备来说显然很不够,这时陶谦给了他四千丹阳兵(刘备对于丹阳兵应该不会很陌生,中平末年他就跟随何进的都尉毌丘简南下招募过丹阳兵)——表面上是盟友间的兵力调动,实际上,这是陶谦在笼络刘备——当刘备看到那么多的属于自己的士兵时,“遂去楷归谦”(见《先主传》):这其实也很符合刘备枭雄的为人(请参见本帖拙作“枭雄刘备”一文)——归附陶谦后,刘备不但可以使自己的军事力量翻倍,还可以从诸侯的诸侯(田楷)的诸侯升级到诸侯的诸侯,而且,当他觉察到徐州内部的种种隐像和暮年垂死的陶谦(63岁的他在汉末算得高寿了,半年后的病逝会让人有连死神也眷顾刘备的错觉),一种野心家天生的投机心理此时恐怕也在刘备的脑中分泌出了新诸侯的幻影……总之,刘备背叛了对己厚恩的公孙瓒(战乱的年代里恐怕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生存吧……在下忿忿不平的是,这样的人在老罗笔下居然成了……)。田楷对此当然是很不满意的,所以,第二次徐州讨伐战,陶谦无法获得青州盟军的支援也是很自然的。有些网友认为公孙瓒不出兵是因为自顾不暇,这很牵强。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公孙瓒吧。

    公孙瓒大败的界桥之战发生在两年前初平三年的春天,界桥大战虽是河北争夺战的关键战役,却不是决定性的。在界桥战败后的公孙瓒随即取得了巨马水大胜,并且南下至青州的平原,再次打通了青州和幽州的道路,他的手下大将田楷也坐镇齐国临淄作了名副其实的青州刺史,实际上完成了界桥之战战胜的战略目的——刘备也参加了这次南征,抵达青州后以别部司马的身份“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袁绍当然对此不能坐视,和田楷连续作战两年之久(初平三年、初平四年),以至于青州东部“野无青草”,最后,袁绍派长子袁谭担任前线总指挥并青州刺史,这才打败了田楷,不过田楷并没有把青州丢掉,只是双方停火而已(袁谭拿下青州要到建安元年,那时的青州刺史已经是孔融了——顺便说一下,孔融于初平元年担任北海相,兴平二年被刘备向朝廷举荐为青州刺史,他属于中立军阀,效忠于朝廷),也就是说,初平四年秋和兴平元年对青州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那只能说形势更加好了,因为和袁绍的正面交火停止了。这时,公孙瓒在幽州也过上了最好的日子,他于初平四年冬天打败了幽州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刘虞,在事业上达到巅峰。——种种迹象表明,田楷(或者说公孙瓒)对于第二次徐州之难的视而不见并非出于兵力的不济,如果把它归为盟友间的不合,或者索性两者解除了盟约似乎更为合理。当然,田楷也不会趁机向陶谦发难,因为刘备在公孙瓒的军中身份特殊——刘备严格来说不是公孙瓒的部将(就好像孙坚之于袁术),用“客将”(是我杜撰的,如果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我就改口)的话比较符合当时刘备在公孙瓒军中的实际情况:三国时期,部将的家小一般扣留在主君的手中,这可以被大量的史料所证明,而“客将”的家小是带在身边的——所以,既然是客将,背叛也就不必要那么认真对待了,不过还是要有所表示以显抗议,那就是断绝同盟关系(至少暂时来说)。

    或许有人会说,会不会是这样,是公孙瓒派刘备到陶谦军中去的,给陶谦帮忙,所以,既然如此,田楷也就不必再来了。在下认为这种可能很小,首先,它违背史书(先主传)的记载;其次,在归附陶谦后,陶谦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兵小沛(小沛就是豫州沛国的沛县,当时,沛国的首府是相县,如果直称沛,大家就会把它和相县搞混),如果刘备是友军驻徐(即名义上还是公孙瓒的部队),那么这项任命应该出自公孙瓒(当时是前将军、易侯,并节制幽州刺史段训,身份极高)或田楷(青州刺史的身份也够格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陶谦;还有,后来,刘备出任徐州刺史实际上是获得袁绍支持的(这个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另外,在刘备出任徐州刺史后他是独立的,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