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章 立功 (第1/2页)
“什么法子?子贤快说!”司马光急切得有点激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两三年前他是谏官,对朝廷大事张嘴就弹劾,所说宏论,毫无根据。后来当了开封知府,为了整个开封的民生,稍稍了解没有财政的困难了,如今做上参知政事后,才上台一两天,就起战事,朝廷竟人的冲击非常巨大,都有点焦头烂额的模样了。 沈欢沉吟片刻,开始组织语言:“老师,之前学生就和您说过,朝廷没有钱,却不代表民间不富有,像上次水灾集捐,不是一下子就筹够上百万贯钱了么?区区五百万贯的战争经费,也许开封之人一时难以筹集,但对整个天下的富豪商贾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司马光皱起了眉头:“你是说依然像上次一样,让商贾富豪捐赠钱财?” 沈欢瞪大了眼睛,摇头道:“老师,学生家乡有一句俗话,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商贾捐赠救济灾民,那是善举,人皆有恻隐之心,他们欣然同意。另外几十年都没有一次大灾,他们也不惧怕朝廷让他们经常捐赠。但是战争就不同了,与西夏契丹时不时就是动武,难不成让他们每次都捐赠钱财?若是如此,一旦战争来临,他们肯定会收拾家当离开,到时战争阴云就会在天下百姓的心头驱之不去,那样离天下大乱也就不远了!” “老夫担心的正是这点!”司马光恍然地嘘了一口气,接着又愁了起来,“子贤,你有什么妥当的法子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再卖弄玄关了,直接与老夫说一说!” “是的,老师!”沈欢开始解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上次让商贾捐赠之所以能成功,是朝廷给了勋章荣誉他们,算得上一种交易。如今朝廷还想让他们出钱,当然还是交易。不过这次交易不能再是勋章之类的东西了,毕竟这些只是摸不着的荣誉而已。商人逐利,既是如此。当然还需要给他们实质的利益!” “子贤,快说出你地打算吧。”司马光有点苦笑不得,“军情紧急,莫要耽误了!” 沈欢嘿嘿笑道:“老师,朝廷财政十之皆是从税收入帐。比如说盐茶酒之类的赋税。那么,为了能让商贾自愿给钱朝廷,学生觉得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发行国债。所谓国债,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欠下的债。把这些债以债的形式分成份额。让这些商贾购买,朝廷也就有了战争经费地来源。而朝廷为了让这些商贾安心,就以某些事物比如盐下面一年的税收作为抵押,若是朝廷到期还不了这些钱给他们,这些盐地税收就是他们的抵偿了。当然,也不一定是盐,还有其他事物也成。毕竟盐的税入一年有一千万贯呢。而这次战争经费则不需如此之多!老师你看如何?” 司马光听完之后沉默下来,思考了良久。才道:“子贤,老夫相信你这个对策是能够筹集几百万贯钱,正如你所说,有税入做抵押,这些商贾也会甘愿购买你这个所谓的债。但是,子贤,这些税收都是第二年要收上来的,就是朝廷要还这些钱给商贾,亦是要从这些税收抽出,你这样做法,岂不是预支了第二年地财政,那第二年没钱了又该怎么办?寅吃卯粮,也不是办法呀!” 沈欢感觉很苦恼,他不能与司马光这家伙谈什么经济理论,更说不上什么些许的财政赤字有利于促进国民生产。 想来半天,沈欢苦笑道:“老师,若怕明年税收减少,那可以把抵押之物的份额交予这些商贾经营,商贾善于钻研,更有经商策略,给他们经营,也许比朝廷经营更有利,说不定经营份额大了,收上来的税入也更多。” 司马光讶然道:“子贤,天下之财皆有定数,朝廷不能与民争财,若交予商贾经营这些事物,凭他们地钻营手段,不亦是从民间攫取财物么?” “天下之财皆有定数……”沈欢眼珠瞪得更大了,好家伙,这话终于找着正主了,也算找到组织了。当日韩维说这话时他就隐约觉得耳熟,原来这正是历史上司马光为了与王安石一方辩驳时说出地“名震千古”的话——后世人当然觉得这话“很傻很天真”!韩维如此说,司马光也如是说,不能不说这观念在古代真是有着莫大的市场。 “咳咳!”沈欢清了清嗓子,觉得又该是给司马光这个老顽固上一堂经济理论课的时候了,张嘴就把当日反驳韩维的话再说了一遍,很清晰,也很激昂,所谓一回生二回熟,重复宣传,轻车驾熟,隐隐有天花乱坠之势。 “天下之财非是定数,而是可生?”司马光露出怀疑与迷惑的神色,但沈欢的话他又反驳不得,他是治史大家,沈欢从古到今地财富一一列举,证明了他所说地理论:朝代变迁,人们的财富确实是越来越大了! 沈欢看出了司马光地迷惑,赶紧趁热打铁说道:“老师,这个财数是不是能生得了,这次不正是一个证明的机会么?让商贾购买债,把所抵押之物交由他们经营,到明年看看税收是不是少了多少?再说若凭他们的经营还是还不了这些钱财,也可以由朝廷在其他方面多做努力,一样能平衡得了!学生如今在三司协办,却也发现财政一年比一年要多,但是税率又没有变化,可见财富还是越生越多的!” “这……”司马光还是有点犹豫,多年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心里在挣扎着。 沈欢叹道:“老师,军情紧急,这也是学生唯一能想出的法子了!您斟酌斟酌。” 司马光点了点头,道:“子贤,你先回去。老夫还须再考虑考虑!” “是,老师。那学生先回去了!”沈欢也知道多说无益,还不如让司马光静下来想想,说不定到一定时刻他就像佛家所说的“顿悟”,心思一下子豁然通透起来了!真能如此,也不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