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二章,三昧 (第1/1页)
一天佛对比丘说,什么是三种三昧,是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 佛说,什么是空三昧,所谓空三昧是心观一切法,知一切法空虚无真实,是为空三昧。 佛说,什么是无相三昧。所谓无相三昧,是心入世间于一切法,无想无念无缠缚,是无相三昧。 佛说,什么是无愿三昧,所谓无愿三昧,是心于一切法没有所求,是无愿三昧。 佛说,因为你们的心没有此三种三昧,所以在生死轮回中不能出来,不能自觉悟,你们应该如是修学。 佛说,你们要去修学四谛的法,什么是四谛,是苦谛,苦谛的意不可穷尽,所以说苦谛的法也不可穷尽。第二是苦集谛,苦集谛的法也不可穷尽,所以说苦集谛的法也不可穷尽。第三是苦尽谛,苦尽谛的意也不可穷尽,所以说苦尽谛的法也不可穷尽。第四是苦出要的谛,苦出要的道谛也不可穷尽,所以说离苦,苦出要的谛也不可穷尽。 佛说,什么是苦谛,是所谓生死轮回中的一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能得苦,总之是五受阴的苦,是为苦谛。 佛说,什么是苦集谛。所谓的苦集谛,是自己的心于世界有所爱和欲,心和爱欲相应,心爱染著于爱欲,是自己一切苦可以集成的根本,是苦集谛。 佛说,什么是苦尽谛,所谓苦尽谛,是自己的心和欲爱永离无余,心不会再**欲,是自己的一切苦不能生出,是苦尽的谛。 佛说,什么是苦出要的谛,所谓的苦出要谛,是世间圣贤者所行的八种正道,是自己行于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为苦出要的谛。 佛说,此四谛是真实不虚的,是世尊为你们说的法,所以名为谛。诸众生等,有二足、三足、四足、多足。有欲者、色着、无色着。有有想者、无想者。如来是最上者,如来已经成就此四谛,所以名四谛。 佛说,有此四谛,但是世间众生不能知道不能信心,所以众生长长久久在生死轮回的道上生死,轮回在五道中。今天我已经得到此四谛,从此岸到了彼岸,成就了此意,断了自己生死的根本,不会再于世间有种种受有,如来已经如真实知道一切,你们一定到如是去修学。 比丘众听闻佛说法,他们欢喜无量,如法受持。 佛说,还有四种法,多饶益人。什么四种法。第一是你们要亲近善知识,第二是你们要去听闻法,第三是你要善知道法,第四是你们于法法中要知道真实。如果你们可以拥有此四种法,一定可以绕益你们,你们应该勤求方便,成就此四种法,应该如是修学。 比丘听闻佛所说,他们欢喜奉持于法。 一天佛对阿难说,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世间便有四种未来曾有的法,什么四种未曾有法,是此世间众生的心多有所著,如来出现于世间为众生说不染欲世间的法,他们能接受,也可以念于修行,心能远离世间的事情。是如来出现于世间,初未曾有法出现于世间。 佛说,世间轮回从来没有停止过,众生因为自己的心染住于世间,他们在六道中轮回。如来出现于世间和众生说正法,众生也可以承受,他们心不远离佛说的正法,是如来出现世间的第二种不曾有的法。 佛说,阿难,此世间众生,他们的心受持着骄慢,不能离去。如来出现世间和众生说正法,他们也可以承受,这是如来出现世间第三种曾有的法。 佛说,阿难,此世间众生,他们的心被无智慧的黑暗所覆盖。如来出现世间和众生说智慧光明的法,众生也可以承受,可以不忘失佛说的法。佛为众生说智慧的光明,无智慧的黑暗,众生的心意得到柔和,他们欢喜修行,这是如来出现在世间第四种未曾有的法, 佛说,阿难,你们应该对如来发欢喜心,应该如是修行。 阿难和法会中的大众听闻佛的教导,他们欢喜无量,受持佛说的法。 一天佛对比丘说,我今天要为你们说担子,也为你们说挑担子的人。为你们说担子的因缘,也为你们说怎么样舍下担子。你们要听闻好,要善于思维。 比丘说,是,世尊,我们听闻佛说法。 佛说,什么是担子,是所谓的自己的五盛阴。什么是五盛阴,是自己的色、受、想、行、识的阴,此五阴造作是为自己生命中的担子。 佛说,什么是挑担子的人,挑担子的人是人身。是某人,某名字的人。此人如是生,食如是食物,受如是苦乐,受命有长短,此是挑担子的人。 佛说,什么是担子的因缘。 佛说,所谓的担子因缘,是众生的心于世间有爱恨而执着缠覆其中,是心和欲在一起,是心不能远离于欲,是担子生出的因缘。 佛说,什么是舍下身上的担子。是所谓无余,是心对世间的爱恨永尽,是身上的担子已经除、已经吐。是为舍下了自身的担子。 佛说,我今天已经为你们说了担子,担子的因缘。已经为你们说了持担子的人,已经为你们说了怎么样舍下自己身上的担子。你们应该随顺如来所说而行。你们或者可以去树下,或者去空处,或者露住,你们要常常念坐禅,不要放逸自己的身心所行。 佛说,你们要常常想着舍下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要再造担子。担子是世间的病,舍下身上的担子是第一最快乐的事情。你们要除去心中的爱结,舍下自己身心的非法行,要远离此一切,不要再受有。。。。。 佛说,你们应该常做舍离担子的事情,应该如此修行。 这时候比丘欢喜非常,他们如法受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