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荀续之杀 (第2/3页)
?” 北宫弃走过来拱手道:“北宫弃在。” “我叫你将谢氏历年来的罪证收集起来可做好了么?” “早已经收集全了。”自打得到太平道谋反,黄巾小队进入谢氏庄园,荀续便叫北宫弃将历年来讼告谢氏的所有案子收拢起来,北宫弃做事十分得力,不过片刻,便搜罗了两大筐。 都是竹简,说说是两大筐,其实没有多少,六七十件案子而已。 荀续随手取过一册来,冷笑道:“当真是罄竹难书!来人啊,把谢休吊起来,挑上竹竿,游街!派人跟随通告谢氏罪证与太平道谋反之事。十日十夜之后,斩首,挂到城楼外示威!” “诺!”北宫弃带了几个兵丁将只有进气没有出气的谢休从马鞍桥上解下来。 荀续又道:“先往谢里。阿越,你领着人把谢家给我围起来,孟平兄,随后领兵跟上。文谦,可敢随我一行谢家?” 乐进奋然道:“荀续所指,便是乐进所向。刀山火海,无有不敢。” “哈哈,好兄弟!” 荀续对着众人大喊道:“攘外必先安内!谢家为非作歹,勾结妖道,密谋造反,诸君,随我剿匪!” “诺!” 荀续跨上马,跟在北宫弃等人身后,赶到谢里。 谢里位于城东,靠近城门,距离高阳里不太远。 既然叫做谢里,便说明这个里多半都是姓谢的。两汉人对于国家、民族的概念并不深刻,而宗法制传承之下,对于家族或者同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传统,导致庄园经济的兴盛,导致家族观念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后来隋唐有五姓七家,对于皇帝都不买账,就是受到两汉的影响。 谢里有数十户人家,只有两个姓,一大一小。大的自然姓谢,门户各异,却血脉相连,都算是一个宗族的;另一个小一些,占了不足三成,姓彭,与谢家世代通婚。 谢氏的家主名叫谢嵩,字德高,年纪不小了,已过耳顺之年,也就是六十多了。看到夏越杀气冲天地领着骑兵包围了谢里,随即军侯周靖又领着二百余人将里门、府门尽数控制下来。还没闹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远远望到三支旗杆一同挑着一人,他老眼昏花,看得不甚清楚,可是有眼尖的,迟疑道:“那……是不是文休啊?” 文休就是谢休的字。 “文休?”谢嵩猛然反应过来,把手杖连连顿地:“定是这不肖子又在外头胡来了,他也不想想,现今的县尉荀君可是好惹的么?快快快,扶我出去,我亲自去见荀君。” 忽闻门口一声冷笑传来:“谢公,荀续小小年纪,怎敢劳您大驾?荀续这就来了。” 众人急抬眼看去,只听得一声巨响,大门瞬间被人推开,数队军兵刀剑出鞘,冲入庭院之中。正中一人,赤衣玄甲,腰悬长剑,面目冷峻,正是县尉荀续。 “拜见荀君。”谢嵩见到荀续这般气势汹汹地踏煞而来,如何还能不知道他的意图,也不顾豪右风范,领着人,连忙跪倒在地。 荀续一动不动,面色沉静如一尊石像,只给身边的北宫弃使了一个眼色,北宫弃会意,展开手中的竹简,便开始历历细数谢氏罪证。 听了两条,谢嵩顿时额头冷汗沁出,连连顿首哭道:“谢嵩管教不严,死罪!死罪!愿听凭荀君处置。” 荀续点点头道:“谢公,平日里常常听闻谢公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总少不了谢公一份。想不到想不到……我且问你,谢家的这些丑事,可是属实么?” 谢嵩头磕在地道:“属实。” “那……你可知道这些事情么?” “……”谢嵩用余光看了一眼身后众人,有老有小,几个族孙还未脱襁褓,只能由自家的母亲抱着,一同跪在地上,抖得如筛糠一般。 “唉!”谢嵩心中一叹,毅然直起身子来道:“谢嵩都知道,许多事情,都是谢某一手安排。” 荀续眉头紧锁,忽然长叹一声道:“谢公,你心中所想,只道我想不明白么?荀续虽然年轻,可是舐犊之情,我如何不明白?罢了,今日我给你们一个机会。” 说着,他把腰间尚方剑抽出,插在面前的泥地上,指着剑影道:“这道剑影号为‘生死符’,指向谢公之前,出来自首,我可以只除首恶,不论其他;临到谢公之后,若是还有人心存侥幸,想要他人包庇或者代死……哼!对于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休怪荀续无情,谢里谢氏,从此不存人间!” 此言一出,谢嵩再也撑不住了,倒伏在地上,痛哭起来,对着身后的谢氏族人骂道:“当日我劝诫你们的时候,你们可曾想到今时今日,刀斧加身?” 谢氏众人跪了满地,纷纷磕头,哭作一团。 归戚虎听的心烦,囔囔道:“哭个什么劲啊?做错了事情的,赶紧站出来啊,不然整个宗族,一个都活不了,那多划不来?” 听他这么一说,家中有了孩子的几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垂首站起来,走到荀续跟前,跪倒在地哭道:“我等有罪。甘受那临头一刀,只愿荀君放过了我家中幼子。” 荀续点点头道:“去边上受缚便是。荀续说话,可曾食言过?” 他那一月之内,三擒三纵白二的事情早已传遍颍川等地,除了对于他的勇猛善战的认可之外,还多了一层“言必信行必果”的赞赏。 这些人纷纷走到一边,下跪受缚。 荀续看了北宫弃一眼,问道:“你对一下人,可还有作jianian犯科之人不曾站出来?” 北宫弃问了几个人的名字,对着卷宗查了查,道:“这些人的确都在上面,只不过尚未全部出来。” 荀续看了一下剑影,已经临近谢嵩的衣摆,微微一皱眉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故而我儒门崇尚仁德。仁者,爱人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此对于豪右、大族要仁厚,对于百姓、黔首也要施行仁义,人是人,民难道就当真不是人了么?” 他顿了一顿,又道:“可是在人与民产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孔子说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所以,仁者,不仅仅只有爱,还有憎。有爱有憎,爱憎分明,才是真正的仁者,故而,在我看来,仁者,应当排除私心,持公平公正之圭臬。我们是儒者,不是乡愿,不做好好先生。施行仁的时候,为了避免泛滥的爱,所以要以‘义’来约束,所谓的‘义’,就是‘乂’,乂的本意乃是动手做事,做什么事情?割除杂草,平整田地。所以,我儒门的大义就是铲除为非作歹,治理安定天下的意思。仁,用来兼济天下;义,用来断止罪恶,有仁有义,就是礼。所以《乐》里面说‘礼,天地之序也’。真当作揖下拜称一声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