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荀令天下_第十四章 三路主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三路主将 (第2/2页)

快说。”

    “会稽上虞人,谏议大夫朱儁当年率领区区五千人,便平定了交州叛乱,精通兵法,可以为将。”

    朱儁官职小,谏议大夫,区区六百石,不能进殿,只能在殿外列席,隔得远,完全没有想到杨赐居然看上他了。

    刘宏对他倒是颇有印象,一挑眉道:“你们此前不是还说他出身贫寒,嗜杀无状么?”

    六年前,朱儁在旬月之间就平定了交州梁龙、孔芝率领的五万多人的叛乱,因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按照这样的爵位和食邑,两千石的官职都不算多大,位列三公也不算过分,结果朝廷却仅仅只给了一个六百石的谏议大夫。要知道,朱儁是以交州刺史的身份去平乱的,而交州刺史也是六百石的官职,还是实权官职。

    朱儁立了大功,却被明升暗降,增了爵位,剥了实权,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出身不好,出身寒门,世家大族为首的士族看不起他。

    可是等到了黄巾军在一月时间内,席卷了天下,成了滔滔洪水之势的时候,杨赐这些豪门大族的有识之士在豪门子弟中翻来覆去找了半天,就找出一个皇甫嵩来,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把准备冷藏到死的朱儁重新推出来。

    汉灵帝刘宏一眼就看清楚了其中的关窍,故意拿话挤兑他,见到杨赐吭吭哧哧说不出话来,冷笑一声道:“今日朝议,朱儁也该来了吧。宣他进来。”

    张让机灵,一看似乎刘宏十分属意此人,亲自一溜小跑出去,把正准备打瞌睡的朱儁叫起来:“都亭侯,陛下宣见。”

    依照礼仪规定,皇帝面前,大臣之间相互称呼只能直接称呼名字,连表字、官职都不能称,可是张让精明得很,出了宫殿,便不在这个礼仪的规范之内,嘴上顿时抹了蜜,选了朱儁身上最闪亮的身份称呼他。

    朱儁吓了一跳,连忙站起身来,脱了鞋子,进入殿中,施礼道:“朱儁见过陛下。”

    “朱儁,你现在任何职啊?”

    “臣忝居谏议大夫。”

    “哼,好一个谏议大夫。”刘宏摇摇头,笑道:“明明是插翅猛虎,却偏偏被关在了羊圈里,也亏你坐得住。”

    朱儁低着头,不敢看刘宏的神色,只能听着语气瞎猜:“莫非这是在夸我吗?”

    他猜不透,感觉还是学一学太庙里的金人,三缄其口比较合适。

    刘宏见他不说话,也不为意,自顾自道:“太平道反了,你可听说了?”

    “是。”

    “我听闻闹闹哄哄的人数不少,现在朝中也没有几个上过沙场的,你可敢领一支军马去平叛?”

    这下子明了了。朱儁喜上眉梢,抱拳道:“此臣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朱儁。”

    “臣在。”

    “自即日起,擢你为右中郎将,持节,督军平定太平贼乱。择日出兵吧。”

    “臣当竭尽股肱,以报陛下信用之恩。”

    刘宏哈哈一笑,指着朱儁道:“功成回来,少不了你一个乡侯,打得好了,朕给你预留一个县侯。”

    朱儁现在是一个亭候,往上一级是乡侯,再往上就是县侯,也就是所谓的万户侯,这是两汉以来爵位的最高一级,当年卫青霍去病就是万户侯的典范人物。

    朱儁热血上冲,顿时涨红了脸,他也不谦虚,昂首道:“这个县侯,臣要定了!”

    刘宏喜欢他的胆色,一拍手笑道:“有志气,去吧,为朕扫平贼寇!”

    朱儁得了任命,昂首阔步地去了。

    刘宏见他离开,脸色忽然一变,又问杨赐:“杨公,还有人选么?”

    “冀州太平道最是猖獗,又路途遥远,着实多有不便。我等以为,不妨命护乌丸校尉宗员统辖幽州、并州和冀州兵马,南下灭贼。”

    刘宏闻言不由得嗤笑一声道:“宗员?哈。别以为我不知道最近几年来,他可没少被乌丸人和鲜卑人突破防线。这样的废物,有半点用处吗?”

    杨赐闻言一窒。

    身后的尚书卢植却抗声道:“陛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从田晏、夏育等人北征失利,北疆大营缺少兵马粮秣,不算辽东、辽西郡兵,护乌丸校尉宗员麾下不过三四千人,偌长的防线,如何分兵驻守?北疆连年遭受侵袭而受损不重,实乃宗员之功也。”

    刘宏闻言嗤笑一声道:“是么?这么说来,他比起以往那个田晏、夏育还要能征惯战些了?”

    卢植直言不讳道:“田晏狡狯,夏育刚勇,而宗员持重。相比之下,夏育最善用兵,宗员次之,田晏虽颇有武略,但为人诈伪,无甚可取之处。”他在朝中担任尚书,一边做官,一边在修书,《汉纪》,也叫作《东观汉记》。手中材料比较充裕,虽然不曾仔细推敲过当年北征之战,但是对于这三人的评价,还是十分准确得体。

    刘宏哼了一声道:“一个老成持重的将领,如何能够为朕速速平叛?不妥,不妥。”

    他歪着头想了想,又把目光扫到卢植的面上,忽然笑道:“卢公,我听说你当年也任过郡将,平定过蛮族叛乱,可有此事?”

    卢植还没有说话,杨赐倒是插嘴了:“回禀陛下,正有此事。当年若非卢植大病一场,否则,定然不会有九江郡蛮夷复叛之事。”

    他与卢植乃是至交好友,不愿一代大儒卢植去冒这样的险,故而暗暗提醒刘宏,卢植身体不太好。

    刘宏却浑然好似没有听到一般,只对着卢植一笑,道:“卢公威武雄健,更胜当年。哎,我听说卢公好像说涿郡人吧?”

    卢植道:“正是。”

    “正好,涿郡离钜鹿也不远。我听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我朝高祖也有回乡高歌大风的旧事,卢公正好再续佳话。擢尚书卢植为北中郎将,持节。护乌丸校尉校尉宗员为副,剿灭冀州黄巾。即日启程吧。”

    杨赐一愣,刚要说话,却被卢植抢了先。卢植高声道:“大丈夫自当马革裹尸而还,卢植此去,不破黄巾,便不再回来见陛下!”

    刘宏笑了起来:“好一个燕赵慷慨悲歌之士。朕也备下一个县侯待卢公回返!”

    卢植站出来,长揖到地,拜谢而去。

    “好一个忠臣!”刘宏忍不住也啧啧称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